100位中师生故事之20三年师范,破灭了
2022/10/5 来源:不详原题:中师:我的大学——游向彼岸
作者:扶苏
青春是诗,青春是歌,青春是梦。
诗如彩霞,歌如虹霓,梦如仙山楼阁。
十九岁,芳华岁月,喜欢憧憬,耽于幻想。
十九岁,诗意年华,魅力四射。
十九岁,梦想倚在太阳之上,向宇宙放歌。
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两个人,他们说我分到乡第一初级中学了。
这时,天空呈现的是秋的颜色。
我不知道这是县教育局的决定,我们一同毕业的同学都分到乡下了,尽管我的亲戚还是教育局局长。
说真的,我是极不情愿去的,因为与当初的梦想背道而驰,况且无端地和荒凉的大西北连在一起。
那里四围高,中间低,宛如一个小盆地,有一条小河经年流着。站在盆地的中央,可以看见云霞弥漫了西天,看见落日衔着远山慢慢地落下去,看见月亮从东边岭上升起来。
在那样的天地里生活,正如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描写的那样:“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像这样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田园风光并不为我所向往,我所向往的是诗和远方,就像出门向东看一样。
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那是梦想升起的地方。隐约传来火车的声响,心也会随着抵达远方。
如今又要回到生根之地了,如同到外面转了一圈。人虽然回来了,但心却留在了外面。想起三年前从故乡出发,开启了我的人生之旅,现在突然又回来了,那颗躁动的心怎能安静下来呢?一个在黄河岸边一座小城生活了三年的我早已脱胎换骨,濡染了一身小城的气息。回想当初考上师范时不知招来了多少羡慕的目光,每当遇到村里熟识或不熟识的人,都会对我指指点点,因为我是村里唯一考上中师的一个,也是我所在的乡镇和所考试的乡镇唯一的一个,何况我又是在村里的初中上的。
初有的欢悦让我高兴了一阵子,但随着报到彻底失望了,因为我所看到的学校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教学楼,一些苍绿的泡桐树在暮秋的天气里兀立着,围墙外面种植着小麦,在秋阳下拂着一抹淡淡的绿意。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兜头浇了一盆凉水,心里陡然一阵落寞。
那么我所憧憬的大学又是怎样呢?有许多的楼房,楼房与楼房之间有宽阔的水泥路,柳荫夹道,鲜花相迎,莘莘学子走在上面,岁月妩媚而静好。
可眼前的学校处在一条窄窄的河谷里。出去校门就是一条公路,过去公路穿过一块麦田就是河滩,一条涧河汤汤地流着。冬天河水结冰,反射着太阳的白光。河谷两边是黄土高坡,当地人叫做塬。某个春日我和舍友爬上去,看到的不是我想象中的山而是较为平坦的田野,村庄埋在田野里。站在塬上眺望,虽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但也是风光无限。然后低头俯瞰下面,学校成了一个小小的火柴盒,四层的教学楼矮得如同一座房屋,路上的行人如蠕动的蚂蚁,车辆又像一只只爬行的乌龟。
三门峡市豫西师范学校怎会建在这里?
追溯学校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河南省立陕县师范学校,年9月从开封迁来。灵宝解放后,又迁往灵宝,改名为河南省立灵宝师范学校。年8月由灵宝迁到陕县观音堂,年从观音堂迁到三门峡市东郊野鹿和斜桥两个行政村之间。三门峡和陕县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中间仅隔着一条铁路,就是贯穿东西的大动脉陇海铁路。站在教学楼上可以看见火车经过,长长的火车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儿,梦里常有火车的声音。
我们开学的时候,学生宿舍和餐厅都还没有建成。教室在教学楼的二层,宿舍安排在教学楼的三层和四层,那也都是教室。学校门口东边有一排简易房,牛毛毡或者石棉瓦建的,其中有一间是我们的餐厅。好的天气,我们可以蹲在校园里吃,一旦遇到了刮风或下雨天,狭小的餐厅里就没有地方蹲,不知谁带了个头端到教室里,于是教室就成了我们的餐厅。后来建了食堂,仍然是一排石棉瓦房。不过这时离我们的宿舍更近了,可以端回宿舍里吃。就是在宿舍里我们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人生》,记得小说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随着光阴荏苒,寒来暑往,三年的师范生活梦一般地结束了,我所憧憬的大学梦也随之破灭了,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重新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而这时我的同龄人,当初那些没有考上师范的同学正在为大学梦做最后的冲刺,两个月后他们就要走进理想的大学,实现青春的梦想,想到这里不免一阵酸楚,一阵惆怅,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拂之不去。
回眸过去,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如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同时也吹进了我们的校园。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讲了陈景润和他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如同在我的心里打开了一扇亮窗。课本上那篇《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让我对宇宙产生了无穷的遐想,同时《科学的春天》像火一样点燃了我,《地质之光》又使我对科学的热爱有增无减,而叶帅的《公关诗》更坚定了我的志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一条信念神话般地植根于心,上大学,搞科研,像陈景润、李四光那样,现在美好的憧憬被眼前的景象打碎了。
年8月的一天,当我从校园出来复又走进校园,适逢第一个教师节。教师节带给我的欢乐,暂时冲淡了心中的抑郁。大学梦破灭了,但不能没有其它的念想,于是又做起了文学梦,孰料这梦一直做到现在还没有醒。这么说是我不喜欢当老师吗?非也,只因与我的夙愿相悖,与我的初衷相左。
个人简历
苏虽军,笔名扶苏,寓居洛阳,。年《又见炊烟》等三首诗发表于《人民文学》(函授版),年鲁迅文学院发展部和普及部联合举办文学作品大奖赛,有诗歌获得二等奖(一等奖不设),之后辍笔。年散文《告别泥泞》在洛阳市文联等单位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征文中获得散文奖(后结集出版《河洛田园又春风》),另有小说、散文、诗歌发表于《牡丹》、《洛阳晚报》、《河南思客》、《河南散文》、《同步阅读》、《文学鉴赏与写作》、《当代作家联盟》等纸刊媒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