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之空相寺只履西归
2022/9/5 来源:不详空相寺。空相寺位于三门峡市东50多公里处的陕州区西李村乡熊耳山西麓。据《陕县志》记载,空相寺是与洛阳白马寺同一时期建造的佛门圣地,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公元年,禅宗初祖达摩圆寂后葬在这里。空相寺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一同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
空相寺内达摩塔即菩提达摩的灵塔,于公元年建造,塔身全部由不完整的砖建成,距今将近年。现存的达摩塔是明朝洪武二十八年(公元年)在原址上重修而成。
空相寺空相寺内有梁武帝撰文碑。此碑碑题为《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梁大同二年(公元年)立,碑文为南朝梁武帝所撰写,内容为赞扬达摩的丰功伟绩。现在寺内还有日本等国际佛教人士所立碑刻。
空相寺出土唐代碑刻《汾阳王置寺表》,立碑年代为"唐大中十二年九月"(公元年)。立碑人为汾阳王郭子仪后人。碑文的大意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时,曾到空相寺朝拜达摩圣迹,并许愿若达摩禅师福佑,平定叛乱,必当奏请朝廷,"特加崇饰",给予特别的荣耀。果然,平定“安史之乱”9年后(公元年11月),郭子仪即书奏朝廷要求重整寺庙。半年后,朝廷钦赐"达摩禅师宜赠谥号园觉,寺额为空相之寺,塔额为空观之塔……"据此为证,定林寺易名空相寺乃唐代宗李豫钦赐。
达摩灵塔神话传说:只履西归
达摩只履西归的传说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只履西归圆碑》和空相寺达摩造像碑均有记述。
达摩是南天竺国(今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太子,姓刹帝利,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师命,于梁普通元年(公元年)渡海东来,在广州登陆。梁武帝信佛甚笃,遂将达摩迎至都城金陵(今南京市)。二人对佛理方面的理解不尽相同,话不默契,不欢而散。达摩毅然离开金陵,乘一叶苇筏漂过长江北上,来到熊耳山下定林寺内,任该寺依法住持,在此讲经说法,教化万民。据说此间达摩还曾到与空相寺一岭之隔的龙耳寺。前来听他讲经说法的人络绎不绝,被誉为"西方圣人,东方活佛",定林寺因此名扬四海。后来达摩渐感悟道不深,需要以修身来悟性才能达到"法我皆空"的境界,便前去少林寺面壁修行了九年。
在少林寺面壁修行九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后,便离开少林寺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公元年)端坐而逝。达摩死后,他的尸体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定林寺内,为他建造了一个墓塔,以作纪念。
然而东魏使臣宋云出使西域,对达摩圆寂的事一无所知。达摩圆寂后两年(元象二年,公元-年),宋云从西域返回京城洛阳。在途经葱岭(现帕米尔高原)的时候,看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大师,你往哪里去?"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接着又说:"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二人道罢,各奔东西。
宋云以为达摩给他说的是戏言,丝毫没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复命交旨时,顺便提到了他途经葱岭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谁知话音未落,东魏孝静帝就发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达摩大师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说在葱岭遇见了大师?这分明是欺君,岂有此理!"说罢,便令将宋云扭出殿外,投入监狱。
事隔数日之久,孝静帝审理宋云欺君一案。将宋云传上殿以后,孝静帝问道:"你在葱岭遇见达摩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如实说来"。
宋云先叩头,后说话:"圣上容禀:在葱岭见到达摩祖师,光着双脚,一手拄锡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飘飘,翩翩向西而行。我问他往哪去,达摩祖师称要往西天去,并嘱咐我不要将这件事说出去,假若说出去,便会有灾祸。我以为是戏言,兼之不敢欺瞒陛下,便如实奏陈。我所说的,句句是真,不敢欺圣上,万望圣察。"孝静帝听了以后,半信半疑,无所适从。群臣们在下面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达摩辞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还阳的事?宋云犯的是欺君之罪,应当依法处置。"有的说:“达摩西归见到宋云这件事,宋云已经被投入监狱,怎么还敢再欺骗皇上,既然真假难辨,可以开棺验证。"
孝静帝采纳了后一条建议,让人开棺验视,棺中空空,只剩下一只鞋子,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逐平反昭雪。
达摩殿达摩只履西归的碑刻、记述:
1、少林寺碑廊内,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圆碑》,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2、空相寺达摩造像碑右上侧刻了四句偈[jì]语:
"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
3、明万历年间,金忠士在《题达摩面壁》的七言律诗中写道:
“渡江一苇浪花飞,九载跏趺坐翠微。面壁已知僧入定,巢肩亦是鸟忘机。无生色相俱成幻,有漏人天总悟非。何事宋云葱岭见,少林风雨怅西归。”
4、在陕县西李村乡当地还流传一首歌谣:
"龙嘴吐雾在山巅,土桥卧虹升九天。井底明月昼夜显,杖桃金履往西还。高楼洪钟音上殿,铁薪烧粥厨水欢。椿抱翠柏千年茂,汉代松林万古传。"
龙耳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