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姚崇,为何官场屹立不倒

2025/3/6 来源:不详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多个版本都包含了这个故事。

在唐朝时期,唐玄宗与一位名叫姚崇的官员闲谈时,发现他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于是,唐玄宗毫不犹豫地任命他为宰相。

姚崇担任宰相后,不负众望,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最终实现了开元盛世。由于这项任命是在唐玄宗骑马打猎时宣布的,因此被称为“走马任姚崇”。

而“走马上任”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这个故事。历史教材记载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展示开元盛世的状况。在唐玄宗的时代,姚崇作为宰相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宰相这样一个重要的职务,唐玄宗仅仅通过几次交谈就决定任命姚崇,这是否真的是因为唐玄宗用人不疑,做事果断呢?

唐玄宗果断任用姚崇,背后实则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姚崇早年间就多次担任唐朝宰相,政绩斐然。他出生于公元年,恰逢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登基。

姚崇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曾在隋朝末年担任地方高官。李渊攻入关中后,父亲带领当地官员投靠李渊,并在李世民麾下立下战功。

唐玄宗对姚崇的信任源于其丰富的经验和杰出的才能。

姚懿,唐朝开国功臣,因为不愿意卷入宫廷斗争,被贬官。他不愿屈服,选择归隐,与家人在今天的河南陕县过上耕读传家的生活。

陕县姚氏一族就是以他为起家之祖。贞观年间,他一直留在家中,直到唐高宗李治即位。为了表彰开国功臣,李治赐予姚懿官职和爵位,然而,面对这样的封赏,姚懿却毅然拒绝。

姚懿婉拒了朝廷的官职,不是因为他不想做官,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走上文官的路。

他选择放弃武将道路,转向文官路线,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然而,他的父亲姚崇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尽管皇帝李治再次下旨任命姚懿为硖州刺史,但由于他需要尽快启用更多的老臣来稳定朝局,所以姚懿无法拒绝。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姚崇出生了。

姚崇,老来得子,父亲奔波各地做官,对姚崇产生了深远影响。十四岁那年,父亲去世,对姚崇来说是幼年丧父。但姚崇依然勤奋学习,练习武艺,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年轻人。

因其父亲的关系,朝廷直接征辟姚崇入朝为官,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为太子李弘抬棺,负责他的丧礼。尽管幼年丧父,但姚崇继承了父亲的志向,终其一生都在为成为良臣而努力奋斗。

尽管开始时就给太子抬棺材,看似不太吉利,但姚崇的仕途却相当平稳。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晋升,最终晋升为夏官郎中(武则天时期的兵部郎中),此时他只有四十多岁。

他的升官之路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除了他本人确实有才能,做官稳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他做官期间,他得到了一个大人物的赏识,这个人就是武周时期的著名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在主政期间,曾举荐了大量的人才,为唐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上,狄仁杰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侦探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举荐的人才,他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支撑起了整个大唐帝国,推动了唐朝的繁荣昌盛。

在这些人中,姚崇是最出色的一个。

公元年,姚崇刚刚调到兵部任职,东北契丹叛乱,军事事务繁重。在此期间,他的表现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加上狄仁杰的推荐,他很快被提拔为夏官侍郎,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副部长。

升任后,他成为大唐高级官僚的一员,但同时也卷入了朝廷的权力斗争。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依靠政绩一步步晋升,但期间朝廷高层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李治的去世和武则天的登基、废黜李显等事件。

武则天在清除异己后,终于在公元年成为了女皇。

原本位居低级官员的姚崇,得以避开高层斗争。然而,随着他晋升为高级官员,再想置身事外已成奢侈。然而,姚崇在官场上的天赋却是无人能敌。

身为兵部侍郎,他不参与党争,只专注于工作。这种稳健的高姿态深得武则天赏识,认为姚崇是一位值得重用的官员。

因此,在两年后,武则天晋升姚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在武则天时代,官职名称有所变化,而且实行群相制,所有有资格参与朝政决策的官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

而姚崇所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职务,就意味着他正式成为了参与朝政决策的宰相。这是姚崇第一次担任宰相。

不久之后,姚崇晋升为凤阁侍郎,并且同时兼任相王府长史。凤阁侍郎在武则天时代,是指中书省的二把手,地位和权力都很高。

而相王府长史这个职位,就显得有些特殊了。因为相王就是之前的李旦,他曾经被武则天抢走了皇位,后来被封为太子,又改立李显做太子,因此就改封他为相王。

就在李旦改封为相王不久,姚崇就被派到了相王府上担任长史,这表明姚崇已经深入到了权力斗争的中心。

在担任相王府长史期间,姚崇成功地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护自己,并获得了李旦和武则天的信任。这需要极高的才能和深厚的官场经验。

姚崇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厚的政治斗争能力,成为了杰出的政治家。然而,公元年,他却以母亲年迈为由提出暂时辞职,这显示了他更深层次的智慧。

当时,唐朝政局微妙,武则天宠爱男宠张家兄弟,并逐渐减少上朝次数,最后甚至让张家兄弟代为传递消息。

张家兄弟的权势膨胀到令人恐惧的程度,朝廷上的各方势力犬牙交错,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绝境。而身处斗争漩涡核心的姚崇更是面临巨大危险。

然而,他通过辞职彻底跳出漩涡,保护了自己。姚崇的辞职理由是回家孝顺母亲,这让武则天无法拒绝。尽管免去了宰相之职,他仍然保留了相王府长史的职务。

后来,武则天想要让姚崇担任兵部尚书,但被他坚决拒绝。甚至直接与武则天摊牌,表示自己已经拥有相王府的职位,不适合干预兵权。

因此,他被改任为礼部尚书。能够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保持清醒,甚至放弃到手的权力,这种智慧可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的。

姚崇深知,想要彻底脱离权力斗争的漩涡,必须有保护自己的手段。于是,他决定再次施展计策,得罪了张家兄弟。

张家兄弟为了报复,开始给武则天吹枕边风,导致姚崇被外放到灵武道行军大总管的位置。虽然脱离了权力斗争的核心,但姚崇并未放弃。

他借故返回京城,与宰相张柬之等人密谋政变。最终,他们成功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了张家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将权力还给了李显。

在神龙政变中,尽管姚崇并非发动政变的核心成员,但他却在谋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李显登基后,他仍位居高位,深受信任。

然而,李显时代的权力斗争并未停止,韦氏、武家诸王、太子等多方势力争斗不休,这让姚崇感到担忧,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

于是,他采取措施,自我放逐,担任地方刺史。正如他所料,接下来的五年里,朝堂中枢混乱不堪,神龙政变的核心成员几乎无一幸免,唯有他例外。

在这段时间里,韦皇后联合武家打压神龙政变的功臣,太子又发动政变,杀掉武三思,然后被韦氏杀死,而韦氏独掌大权后,又毒死了李显,立其小儿子为傀儡皇帝,企图重演武则天的旧事。

然而,韦氏刚成为皇太后不久,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就联手太平公主再次发动政变,杀掉了韦氏,拥立李旦为皇帝。

在过去的几年里,京城的局势动荡不安,参与神龙政变的官员几乎都遭遇了不幸,只有姚崇因为外放做官,成功避开了所有的杀戮,并且与新上位的李旦关系非常好。

当年李旦还是相王的时候,姚崇就担任了他的长史,深受李旦的信任。因此,李旦登基后立即提拔姚崇为中书令。当时,姚崇已经60岁,这是他第二次担任宰相。

李旦登基后,作为他的拥立者,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了权力开始争斗。看到中枢再次出现不稳,姚崇再次采取了一些手段,促使李隆基主动上书,将他外派为刺史。

最重要的是,姚崇其实是李隆基的人,而李隆基之所以会主动上书外放姚崇,其实是出于太平公主的压力。

姚崇在外放的几年间,京城再次陷入了混乱。最终,李隆基登基为帝,成功解决了太平公主的问题,独揽大权,使唐朝结束了数十年的高层争斗,实现了全面稳定。

李隆基掌权后,立即前往临潼附近,进行军队的检阅,以确保自己的军事权威。在此期间,他火速召回姚崇,姚崇作为李隆基的亲信,提出了十条政治主张,畅所欲言,为李隆基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姚崇的这十条建议,精准击中了唐朝统治的关键问题,直指核心。李隆基的智慧让他深信姚崇建议的正确性。于是,在交谈后,李隆基立即任命姚崇为中书令,兼任兵部尚书,使他掌握了军政大权。

这就是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真实原因。

并非唐玄宗的鲁莽或两人的一见钟情,而是因为姚崇自始至终就是一位宰相。他深谙治国之道,当时整个唐朝也难以找到比他更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情便变得顺利起来。姚崇第三次担任宰相后,在李隆基的支持下,顺利推行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整肃制度,罢免了冗余的官僚,提拔了许多贤良的官员,同时抑制了宗室、外戚和功臣们的权势,恢复了生产……接下来的十年中,姚崇在朝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举扫除了之前数十年的积弊。

由于执政能力出众,这十年里,唐朝的政治生态迅速恢复。再加上唐朝原本就富有,经过姚崇的管理,终于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姚崇,一个历经五朝,身经数十年权力斗争的智者,他的智慧在政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教导子女方面,他似乎有所欠缺。

他的两个儿子后来都陷入了结党营私和贪污受贿的漩涡。对此,姚崇并没有选择遮掩,反而借此机会辞去了宰相之位,让宋璟接替。

他的这种行为不仅让他功成名就,而且还让他得以全身而退,这种智慧和勇气实在令人敬佩。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姚崇被罢免了宰相,李隆基对他仍然十分尊重。

遇到重要事件,也会去征求姚崇的意见。公元年,72岁的姚崇病逝于长安,李隆基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追赠扬州大都督,彰显了他的尊荣。

这样的姚崇,才是真正懂得权衡、善于保护自己的智者。

探讨姚崇的一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确是古代政治家的典范。他的治政才能卓越,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同时又能适时退让,保护自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政治领域脱颖而出,留下千古之名。相比之下,那些历史上以死明志,以生命换取清名的官员,只能说是次于其一。

姚崇的一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人生应懂得顺应形势,知进退,明得失。一味向前冲,容易折断,一味退却,难以有所成就。

当然,不论环境如何变化,保持初心,不随波逐流,全心投入工作,这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条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