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河南历史悠久的考古发现

2024/12/18 来源:不详

#生活休闲万花筒#

俗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谈起。”对于河南悠久的历史,我们只能从它的源头谈起。在距今非常久远的上古时代,中原大地就有原始人群生息繁衍。距今约50—20万年的南召猿人,是河南境内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南召猿人白天集体围猎野兽,捕捞鱼虾,晚上在山洞中栖息。此外,在离南召不远的淅川县也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其形状大多数近似较早或较晚的直立人,有些接近于早期智人。年,又在卢氏县发现了2枚人牙和4块人类头骨碎片。从这些标本的形态观察,它们与现代人接近,很可能是晚更新世后期的智人化石,距今约10万年。人们称它为“卢氏人”。

河南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在河南西半部已发现旧石器和古人类化石点50多处,从猿人、古人到新人各时期的遗存均有发现,出土有各类精制的石器石核、石片和动物化石。表明在河南西半部,原始人有着广泛的分布。

随着历史的演进,先民们开始将石器磨制得更加精美。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更为广泛,也更为密集,形成了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序列,这就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

  

年,考古工作者在新郑市裴李岗村发现了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后在新密市莪沟、舞阳县贾湖、汝州市中山寨等地均有发现。人们称这种文化遗存为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大约距今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早期。遗址中出土的石斧、石铲、石镰经过琢磨,制作精致。人们除了使用石器外,还使用骨器、蚌器,也学会了生产和使用陶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发明了原始农业,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庄稼,收获的粮食用石磨盘和石磨棒碾去皮壳。野猪和野羊也被驯化成家畜。原始农业和原始饲养业是主要生产活动,制陶则是重要的原始手工业门类。人们已经建造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屋,过上了定居生活。

 

 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这种文化类型在河南省的西部、北部和陕西省关中、山西省南部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广泛分布。河南境内最有代表性的遗址是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汝州阎村、安阳后岗与大司空村及淅川下王岗等。大约距今至年间,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在河谷台地上营建村落,氏族聚族而居。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黍、稻,用石斧砍除荆棘,用石制或骨制的铲和鹿角锄翻耕土地,用石或蚌制成的刀、镰收割庄稼,用石磨盘棒或杵臼加工粮食。他们也饲养狗、猪、羊和鸡,并进行采集、狩猎和捕捞鱼虾。他们还从事制陶、制石、制骨和纺织缝纫等手工生产。陶器外面多有彩色纹饰,因而人们称仰韶文化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因首先发现在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而得名,在河南地区多有分布,被称作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生产工具以石、骨、蚌、角制成,种类增多,穿孔器增多,磨制更加规范、光滑、锋利。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冶铜技术,出现了部分青铜工具。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普遍采用轮制,颜色以灰陶为主,可分为炊器、贮器、饮食器等。房屋多为方型,内涂白灰面,打夯房基。房内有灶,房外有井。在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等地发现了小城堡。青铜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的发达,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出现了较多的剩余产品,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出现了奴隶和自由民,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在龙山文化的墓葬中,有的死者被捆绑着活埋,有的身首异处,这正是阶级出现、阶级斗争尖锐的表现。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氏族公社制度走向衰亡,先民们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