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赫赫之功的帝喾,原来是由周人的高禖

2024/12/2 来源:不详

古代传说里的帝喾就像一个不好解的谜。他出现得特别晚,可周人却把他当作恭敬侍奉的祖神。他的“事迹”没多少,却能进入五帝的行列,地位还在尧舜之上。那他的真实情况到底是啥样呢?这篇文章就简单考证一下。

要弄明白帝喾原本的样子,咱们先简单考察一下他的“生平”。

在先秦的古籍里,帝喾出现的时间比较靠后,他的事迹也是特别简单的:

《诗》和《书》是咱们国家最古老的典籍。在《诗》以及《商书》《周书》里能看到禹,可看不到帝喾。《逸周书》靠前的几篇里有炎、黄、蚩尤、少昊,也没有帝喾。《左传》里提到的古代帝王足有20个,可就是不见帝喾;这里面高辛氏总共出现了11次,但高辛氏不是帝喾。徐旭生先生说:“说实话,这两个名词之间有没有关系,我们压根就不知道。所以古书上写高辛氏的事儿,我们可不能随随便便就归到帝喾头上。”这就是说,在《左传》里帝喾还是没出现。

帝喾这个名字最开始是在《天问》里出现的,《天问》里有这么一句:“简狄在台喾何宜?”从这话里能隐约看出来,帝喾和东夷的始祖母好像有点关系。不过《天问》不认可这种说法,所以才这么问。从这就能知道,帝喾出现的时间,跟其他古帝比起来是比较晚的。

帝喾刚出现的时候,好像也没被世人看重。战国中期的《古本竹书纪年》提到了黄帝、颛顼,还有尧、舜,可就是没说到帝喾;《庄子》里讲了很多古代帝王,《内篇》里没有帝喾不说,就连《外篇》和《杂篇》里也没提到他。

在战国和秦汉的一些古籍里,帝喾的“事迹”特别简单,人们差不多都没法知道他有啥样的“功绩”。

在《国语》里,帝喾出现了三次,其中两次出现在《鲁语》,还有一次出现在《周语下》,现在按顺序把相关内容录出来:

周人祭祀喾为禘祭,祭祀稷为郊祭。

帝喾可以安排日、月、星的顺序,来让百姓的生活安定。

星和日辰的位置,都在北维,这是颛顼所建立的,帝喾接受了它。

上面这三段文字,周人把他当作祖神,这个意思很明确。但剩下的两句就很让人迷糊了:三辰(日、月、星)咋个“序”呢?颛顼都已经确立了星和日辰的位置了,帝喾又怎么“受之”呢?真的很难理解。

在《山海经》里,帝喾总共出现了三次,《海外南经》《大荒南经》《海内北经》这几部里各出现一次。有两处提到了帝喾的“葬地”,还有一处说帝喾台是在昆仑的东北方向,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他的其他事迹了。

战国末期的《世本》里提到帝喾的地方不少,可好多都是牵强附会的话。第一呢,把他跟高辛氏当成一回事儿了;第二呢,把他放到黄帝的家族体系里,说他是“黄帝的曾孙”;第三呢,给他弄了四个妃子;第四呢,说他生了帝尧。而说到他的“功绩”的就只有一句话:

帝喾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辅佐颛顼了,因为立下功劳,被封为诸侯。

要是把帝喾看作“人”的话,十五岁的少年能不能辅佐别人治理国家,这实在很让人怀疑。并且,到底有啥“功”,实际上还是啥都没看到。

《史记?五帝本纪》对帝喾的讲述是最“详细”的,里面是这么说的:

喾啊,他生下来就很神异,自己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他到处施行对万物有利的事,却不考虑自身利益。他耳朵灵,能知晓远方之事;眼睛亮,能察觉细微之处。他顺应上天的旨意,了解百姓的急需。他既仁慈又威严,施惠于人且讲信用。他修养自身品德,天下人都顺服他。他获取大地的物产,马上拿来利用。他安抚教导百姓,用有利的方式教诲他们。他对日月的运行加以历数,还恭迎恭送。他对鬼神之事很明白,并且恭敬地对待。他的神色很有威严,他的品德非常高尚,他的行动合乎时宜,他的服饰就像普通士人。不管是日月能照到的地方,还是风雨能到达之处,没有不服从他的。

《五帝本纪》里讲了好长一段话,可我们好像就只能拿“空洞”“抽象”这几个字去概括它。之后呢,晋代人写的《帝王世纪》,还有宋代罗泌写的《路史》这些书里记载的帝喾的事儿,基本上都没超出《史记》记载的范围。于是,就有学者指出:

(对于帝喾),咱能说的不多,因为材料实在太少了。就拿罗泌来说吧,他特能东拉西扯的……可即便如此,他也不得不说:“帝喾治理天下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啥显赫的功绩……”这就足以说明材料太少了,哪怕是特会牵强附会的人也没辙。

看了这段话后,咱们肯定还是没法释怀啊。帝喾没有什么“赫赫之功”,那他是咋进入五帝行列的呢?帝喾传说的资料特别少,是在流传的时候弄丢了呢,还是有其他原因?他是从很古老的时候就传下来的神话人物呢,还是后人伪造、编造出来的人物呢?针对这些问题,咱们会在下文去探寻。

帝喾是周人的祖神,这在史书上是有依据的。咱们得从这个问题开始,去探寻它的本来面目。

周人的祖神是帝喾,《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篇》里有着一模一样的记载:

周人把帝喾当作帝来祭祀,把稷当作郊祭之神。

帝喾是周人的祖神,这一点是确定的。不过,在认可这个事实的时候,我们又会想到另一个情况,就是我国可信度很高的另一部古籍《诗经?生民篇》里记载的周人祖先的说法。(《诗》云:

最开始有人类的时候,那时候有个叫姜嫄的人。那这人怎么生出人类的呢?她能够虔诚地祭祀,就是为了除去没有孩子这个苦恼。她踩了天帝脚印的拇指部分,然后心里很欢喜。就这样她怀孕了,然后就变得很小心谨慎,后来就生下孩子养育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稷。

在这首诗里提到的姜嫄,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里讲,她“也许是原始母系社会里某个氏族的女酋长呢”。翦伯赞先生同样觉得,姜嫄的传说体现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状况。还有些学者表示,后稷之前是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这么看来,我们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周人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女祖先就是姜嫄,最早的男祖先就是弃(后稷),别的就没办法考证了。

这个结论当然就和《鲁语》以及《礼记》的说法有矛盾了:要是后稷之前的男祖先都没办法考证,那排在后稷之前的男始祖帝喾是从哪冒出来的呢?大家到底该信《诗经》的说法,还是信《鲁语》《礼记》的说法呢?

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该相信,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诗》在我国是最可信的古籍。郭沫若说过:“《诗经》是我国文献里一部靠谱的古书,这几乎没什么可怀疑的。”他还觉得,《诗?生民》里讲姜嫄生稷这件事可能是真的。以疑古出名的顾颉刚先生也说:“我们最信得过的古书就是《诗经》。”所以,我们确实没理由怀疑《生民》的真实性。但是呢,我们相信《诗》的同时,也不能否定《鲁语》和《礼记》的说法。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讲,中国人对待祖先的问题是很严肃的,古代的圣贤反复强调过,古籍里也有很多相关记载。

神不会享用非本族类的祭祀,百姓不会祭祀非本族的鬼神。

不是本族的,就不在祭祀的名录里。

不是自己该祭的鬼神却去祭祀,这就是谄媚啊。

这么看的话,周人肯定不会随随便便给自己认一个祖神的。可是,帝喾是周人的祖神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这又怎么和《诗?生民》里的说法对上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帝喾原本的样子。

前面提到过,《鲁语》里讲帝喾“序三辰”。按照字面意思来说,这就是安排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顺序。这明摆着不是人能做的事儿,他肯定是神。

《鲁语》跟《礼记》里提到周人“禘喾”,说“每个氏族都源自一个神”,这种神“被设想成氏族的祖先”。那么,姜嫄所祭祀的那位高母其实就是“设想”出来的祖先,是神。

原始时代,各个氏族尊崇好几个神,像自然神、图腾神之类的。这些神谁也管不着谁,并且都可能被氏族当成想象中的祖先。周人眼中的祖神高母是啥神呢?当时的人最看重血缘关系,就因为这个,各个氏族把图腾神当作祖先这种情况更常见。有学者说:人类“最早的祖先应该是图腾祖先。”前苏联的学者也说:人类的祖先崇拜是从图腾崇拜发展来的,“祖先崇拜的形成过程,就是图腾崇拜晚期图腾人格化的过程。”“图腾”这个词在印第安语里本来就有“亲属”的意思,也有“祖先”的意思。古突厥人以狼为图腾,他们觉得自己的始祖母是一匹母狼。我国东北的满族人也是这样,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图腾祖先,就像九台石姓,把他们崇拜的柳图腾当作本姓的“始祖母”,叫做“佛朵妈妈”。民族学家讲的这类例子可多了,就不一一细说了。当然,也有把图腾当成始祖父或者“祖父”的,这大概是因为各族发展阶段不一样而产生的差别。姜嫄处于母系社会,她祭祀的高母应该是由该氏族的图腾神演变过来的祖先,这个祖先肯定是女性。

姜嫄所在的那个氏族,女始祖肯定不是帝喾啊,毕竟帝喾是男的嘛。不过呢,他俩也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事儿咱们下文再说。

姜嫄所祭祀的高母既然是图腾祖先,那周人的图腾,从而揭示帝喾的来历。

先秦的古籍里没有周人图腾的记载,这就引发了好多猜测。有人说周人的图腾是龟,有人说是鱼,还有人说是虎、熊、犬、麒麟之类的,差不多有八九种说法呢。我觉得,《国语?周语下》里东周大夫说的一句话:“我姬氏出自天鼋。”这跟周人的图腾很有关系。

《周语》说这段话的时候有过解释,觉得“天鼋”就是天上的天鼋星。三国时吴人韦昭在注释《国语》的时候,就顺着这个说法大做文章:

天鼋就是玄枵,是齐这个地方对应的分野。周的皇妣、王季的母亲太姜,她是逢伯陵的后代,是齐国的女子。所以才说(某种说法)是出自天鼋。

这种天上地下乱扯一通的说法真让人难以理解。第一,如果王季的母亲太姜真的是齐国人,那么周人早就进入父系社会了,不以父亲这边定出生地,反倒以母亲那边定出生地,还说自己是齐国人,这实在不合常理;第二,《国语》里明确说“我姬氏也自天鼋”,要是把太姜当作姬氏的源头,那他们的祖先后稷是不是姬姓呢?是不是齐国人呢?第三,从史籍里查找,古公的妻子太姜不是齐国人,《诗?大雅?绵》里讲:古公带着族人“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古公明明是和岐山附近的“姜女”结婚的,哪里是和齐国人结婚的呢?第四,太姜是不是逢伯陵的后代呢?逢伯陵是不是齐国人呢?在史书上没有证据,考古学上也证明不了。有学者指出:姜人分布在东方,“全是周民族占有东方以后的事”,姜人本身不在东方。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我姬氏出自天鼋”不是指星宿的分野。我觉得,这句话可能是从远古传下来的图腾祖先的说法,到了春秋后期,周人已经忘了本氏族以前的典籍,错误地把天鼋和天鼋星混为一谈,这才在《国语》里出现了误解。天鼋的“天”,其实就像说“天龙”、“天马”、“天狗”、“天鸡”一样,是自我神化的说法,暂且不说。鼋应该是周人的图腾。

《说文》里讲:“鼋,就是大龟,部首是黾,读音取自元。”有学者觉得周人把龟当作图腾就是源于这个说法。可我觉得这是许慎弄错了。《尔雅?释鱼》提到龟有十种,里面并没有“鼋”。鼋这个字,部首是黾,读音取自元。有学者指出,形声字的声符也能起到义符的作用。那么,元这个字,有大、开始、首要的意思。黾这个字,籀文的字形其实是一种头、足、四肢都齐全的爬行动物,《说文》说:“鼋就是黾。”鼋其实就是蛙。周人实际上是把蛙当作图腾的。

从考古学上能证明西部的羌人集团以蛙为图腾。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区域,陶器上有很多蛙纹(蟾蜍纹),分布特别广。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开始往东,向西到河南陕县庙底沟、华阴县西关堡、临潼姜寨,再往西到甘肃马家窑、青海乐都县柳湾,都出土了大量带有蛙纹的彩陶。大部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觉得,这种纹饰的意义应该是古代氏族和部落的图腾标志。

姬姓的周人和羌人有相同的氏族渊源,从周人的始祖母姜嫄就能看出来。这么一来,我们就能晓得,周人也是把蛙当作图腾的。前面已经提到过,姜嫄所祭祀的高禖神,其实就是这个氏族的图腾祖先。姜嫄应该是踩了蛙神的脚趾才“感生”了后稷。

这位蛙神人格化之后,其实就是古代传说里的女娲。从音韵学来讲,蛙、鼋、蜗都在佳韵里,是可以通用的。从图腾文化学意义来说,图腾神、图腾祖先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繁衍后代的功能,另一个是保护神的功能。女娲在传说里大概也只有两个“功绩”——《天问》和《风俗通义》里都有相关说法——这其实就是图腾祖先繁衍后代功能的另一种说法,姜嫄向她求子应该也是这个功能的演变;另一个是保护后代——《淮南子?览冥篇》说女娲补苍天、杀黑龙、止水患、平冀州,这也是图腾神保护神功能的另一种说法。所以,现在的学者都指出了同一个事实:

娲跟蛙是一样的。

女娲原本是蛙。

我觉得,娲就是蛙,这肯定没跑儿了。

姜嫄“履帝武敏”的谜底是什么呢?其实她是踩了郊禖神女娲的脚趾,女娲就是周人的图腾祖先。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就会问了:周人的图腾祖先不就是女娲嘛,这和这篇文章要研究的帝喾有啥关系呢?我觉得啊,这两者其实就是一回事儿,喾是从蜗演变过来的。

证据之一:在音韵学方面,娲是古声,喾是苦声。不过苦也是从古代的音得来的,这两个字是一声之转,喾是由娲的音转变过来的。

证据之二:从文字学方面来说,喾这个字的字义和蛙有关系。喾,《说文》里讲:“急告之甚也。”在前面提到的不多的帝喾事迹当中,没发现喾和急告有啥关系。而且喾这个字除了专门用作这个“古帝”的名字之外,再没有其他的用法和意义了。就像娲字是专门为那个“神圣女”创造的一样,喾字也是专门为这个“古帝”创造的。所以啊,如果把急告的告当成告诉的告,这意思是讲不通的。实际上呢,告读音像叫,在古代告和叫读音一样意思也相通。所以,“急告”就是急叫;“急告之甚”就是叫的声音又急又短促。这不就是蛙叫吗?

证据之三:按照前面的分析能够知道,帝喾和姜嫄所祭祀的郊谋神,跟羌人、周人的图腾(蛙)以及图腾祖先(女娲)都重合了。来比较一下:

《诗?生民》记载:帝母与姜嫄生育了稷。

《鲁语》和《祭法》记载:帝喾加上姜嫄生出稷。

考古学:蛙(娲),(羌人)(嫄),周人(稷)这样发展过来的。

我们已经知道,《生民》里的帝母就是女娲,这样一来,蛙、女娲和帝喾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呢,帝喾应该是从女娲演变过来的,也可以说他是男性的图腾祖先。

女娲是女性,怎么就演变成男性帝喾了呢?我琢磨啊,这是时代发展、周人思想快速变化必然导致的。受夏、殷文化的影响,周人觉得姜嫄感应女性图腾祖先就生孩子,这不符合常理,而且没丈夫就生孩子也不好听。所以呢,男性祖先神就出现了,还直接成了后稷的爸爸、姜嫄的丈夫。这样一来,古书中帝喾出现得晚,女娲功劳很大却不提和周人的亲缘关系,大概都是这么回事儿。

(喾)“生下来就很神异,自己说出自己的名字”。由此可知喾是因为他的“话”而得到名字的。如今陕甘一带的方言把蟾蜍叫做“赖瓜子”,“瓜”和“喾”读音相同。能发出“喾喾”“瓜瓜”声音的,不是青蛙又是什么呢?

“顺天之义”“其动也时”,说的是行动和停止都合乎天时节令。《礼记?月令》里讲:仲春这个月,“蛰虫全都活动起来”;季秋这个月,“蛰虫全都趴在洞穴里”。蛙是蛰虫。这两句对帝喾的称赞之词难道不正是蛙的写照吗?

“其色郁郁”“其服也士”。郁郁呢,就是有文采的意思,这不就是青蛙的颜色嘛?《仪礼》里说:“士的衣服是缁服。”缁啊,是青黑色的,这不就是蟾蜍的“衣服”嘛?

“仁而威”、“惠而信”。所谓仁,就是不伤害别人;威呢,就是叫声又洪亮又威猛;惠,就是对农事有好处;信,就是按时出来、按时鸣叫。

总的来说,从《五帝本纪》里大概能看出帝喾的本来样子。我觉得呢,周人的祖神帝喾就是周人的图腾祖先。他为啥没有“了不起的功绩”呢?因为他本来就不是靠“功绩”出名的。在古人眼里,他繁衍出了那个很有名望的家族,这本身就是功劳了。他能处在五帝的行列里,也是因为他是宗周的祖神,就这么回事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