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村不见房陕州地坑院掠影陈旭

2022/7/11 来源:不详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近日,阅读了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先生的《陕州地坑院》(刊发于年9月3日《人民日报》12版“大地”副刊),那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意境,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更勾起了我对地坑院的憧憬。

  前不久,我终于走进了地坑院,在特定的环境品读《陕州地坑院》,别有情趣在心头!

  河南省陕县的陕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地坑窑院又称“下沉式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

  20世纪上半叶,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窑洞。书中刊载了4幅从空中拍摄的窑洞村落的照片,并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照片表现的就是在学术上被称之为“下沉式窑洞”的地坑窑院,拍摄地点就在现在的三门峡市陕县的陝塬上。

  陕州民俗文化园设计巧妙,将各个院落每四个一组组合起来,甬道贯通,可以上下进出。

  穿过福地门甬道便进入地坑院。福地门对联:

  天井自是居福地

  古窑俨然如洞天

  民俗院保留了当地地坑院的民俗风情——包括居住窑、粮仓、牲口圈等。

  婚俗展示院。杨家婚庆院历史悠久,开挖于年,历时10年建成。共有12孔窑洞,总面积平方米。住过杨家6代人,曾四世同堂。

  在婚庆院,我们看到了一溜相连的九孔灶台,分别写着“蒸”"煮"“炖”“保温”的字样,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听村民介绍,这是当地婚庆使用的“穿山灶”。穿山灶的炉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紧连的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大锅。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当地美食“十碗席”。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意思是宴请宾客做流水席的时候,七个锅有些紧张,八个锅有些慢,九个锅刚刚好。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渐减弱,有炸、炒、炖、焖、保温的功能。穿山灶充分利用了热能,几个锅同时操作,非常高效。

  穿山灶虽然外观粗普,但结构巧妙,功能强大,充盈着地坑院人的智慧。

  伫立院中,似乎看得见地坑院人婚庆时热气腾腾、人声鼎沸、一片喜庆的景象。

  婚庆房横批天作之合,上下联为:

  一世良缘同地久

  百年恩爱共天长

  民俗文化园将原来各自独立的地坑院串联起来,每个地坑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共计分成茶艺院、农耕院、纺织刺绣院、剪纸院、文化院、澄泥砚院等21个院落。那多姿多彩的风物,酣畅淋漓的画作,栩栩如生的剪纸,妙夺天工的刺绣,令人目不暇接,驻足不前。

  文苑院书联

  佳日屡逢名下士

  澹云常写画中山

  

  走出地坑院,想起王剑冰先生大作,倍感亲切:

  “什么时候有了叽喳的鸣叫,叫不出名字的鸟你说我唱,汇成无与伦比的乡间大集。而坑院还在深深地沉睡。太阳被塬的一头悄然挑起,镀亮湿漉漉的早晨。塬上永远都散发着一种清香,那是最本质的土的味道。”

  走出地坑院,来到塬上村里。虽是初冬,暖阳普照。一阵阵微风轻吻着我的脸庞,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些青草的香味和几种不凋野花的幽香,还夹杂些果实的甜味,玉米的清香。这一切,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滋润着我的心房。

  这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没有闹市的人声喧嚣。乡村塬上似乎一片空旷,显得异常宁静,我可以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落在电线杆上,好像五线谱上的音符;一会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鸣啭枝头。

  路边,到处可见金灿灿的玉米棒紧紧地绕着树干,密密地、高高地围成锥形,挺拔地站立。一盘石磨,一口水井,一对石狮,一头耕牛,一个牲口圈,一道影壁墙,一个麦秸垛,都是那么厚重,那么风光,似乎在诉说那已逝的历史,见证昔日的辉煌。村旁,一排排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阳光映照下,鲜艳夺目,显示着塬上农家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塬上新建了一个“如意门”,一副对联写道:

  天圆地方黄土塬上显匠心

  冬暖夏凉地坑院里有乾坤

  

  这里是出口,逐级而下,步出“如意门”,便来到这里新开辟的一条“百味巷”,即马嵬驿(陕州)百味巷。

  作为陕西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与地坑院景区的首个合作项目,占地50亩,包括小吃街、五行园,具有浓郁的陕州特色。小吃街按照“”的原则来配置“黄河金三角”地区风味小吃,即河南占四成,陕西、山西分别占三成。主营关中切糕、棉花糖、粉汤羊血,山西刀削面,河南羊肉烩面,湖南臭豆腐,以及胡辣汤、炒粉条、红薯丸子等余种特色小吃,吸引大批游人前来品尝。

  马嵬驿小吃街联语极有气势:

  巷通八易馆占尽地利同地久

  门对五行院择得天时共天长

  

  看了各色小吃,果然名不虚传:

  香辣甜百味佳肴引君来

  豫秦晋三地名吃汇塬上

  

  据专家考证,地坑院有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坑院因奇、特、朴、真,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住地坑窑院,沐温泉神水,品民间小吃,看豫西民俗风情,成为陕州地坑院景区旅游的亮点,

  年5月23日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正式开园迎客。

  地坑院因形而名。“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体现了古人“天地相融,方圆共存,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华建敏先生题词赞曰:“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真是一语中的,真切实际。

  回“河南老家”,看“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住“民居活化石,陕州地坑院”将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

阅读链接

  陕州地坑院

  

  你知道“陕”是哪里吗?你一定会说,陕西,陕西的简称就是陕。其实,陕在河南的三门峡,古时称为陕州,陕以西才为陕西。那么,这个夹耳的陕,就让人有了诸多兴趣。造物主随性造的这一块陕地,险崛而奇特。这里还有一条著名的崤函古道。黄河以南只有两条狭路可通东西,从洛阳伸出的丝绸古道,至今仍留有一段车辙深深的痕迹,人称崤函古道。古道一直没入崤山天险,著名的秦晋崤之战即发生在此。秦皇汉武东巡的车辇,在函谷关写出《道德经》的老子,诗人李白、杜甫们,还有从这里出去的杨玉环、上官婉儿,无不要过这条古道。

  千仞峭岩与万里怒涛的冲撞挤压,也在陕地托出了三道塬,并形成了地坑院。我深信,地坑院就是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大书,是最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谁能想到,多少年间,竟然有成百上千家村落,潜伏于地平线之下,成为天下奇观。

  雪片似梨花,覆满整个陕塬,勾勒出一个个坑院。谁家拦马墙散出了炊烟,让塬上的黎明活泛起来。一条狗钻上来,雪原有了一溜花瓣。这时候听见了鸡鸣,起伏于无边的沉静中。

  红衣女子一点点地从地下冒出,手挥扫帚,坑院上方一条小路显现出来。这是新婚不久的女子,来的时候,柿子还在树上,红炫炫地挂满坑院四周。扫帚扫到了塬的边上,塬下,一条大河正蒸腾着雾气远去。

  这样的景象也许上世纪初就被德国人航拍在了影像中。坑院虽不用一砖一瓦,却有自己的风骨,所建必有遵循,所用必有遵守,所设必有尊重,说到底,还是民族智慧、东方文明的结晶。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由此惊叹这人类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独特的陕塬,高险平阔,南有重峦叠嶂的崤山,北临沉郁雄浑的黄河,深沟狭壑纵横,陕州故迹遍布,远处的镜湖,还会有天鹅翔集。站在这样的地方,该是有诗的。唐玄宗旅次陕州,曾吟出“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的诗句。当时驻跸哪里呢?想他没住地坑院,若在地坑院留住一晚,诗中情怀当更为雄奇。

  一代诗圣也错过了地坑院,黄昏时匆忙投入的是石壕村的靠山窑。那地方离塬上并不远,却存有不安定因素。若果老杜走上塬来,住在坑院,情境或有不同。说不定晚年选择这里,便不会“茅屋为秋风所破”了。

  又过去多少年,慈禧来了。慈禧避乱长安回京,没走回头路。光绪二十年九月,慈禧的銮舆进入函谷关,到这里天色已晚,只得在地坑院落脚。陕塬人没有亏待她,腾出最好的窑院,点起过山灶,给她做“十碗席”。高高在上的慈禧对现在“高高在下”有些不适应,然而面对舒适和美味还是做了一回普通人。

  不过,陕塬人虽安于一隅,但性情刚毅,遇日本人来犯,自发组织,不让侵略者安宁。至今这里仍有遗迹,纪念抗争中的牺牲者。

  头一次住进地坑院,感到有一种四合的凝聚与向下的沉淀力,却离天尤近,繁星框了一院子。院子像塬上开的天窗,所以人们敢大声地说,畅快地笑。这里娶媳妇才真的是入洞房,热炕上任怎么打滚,也不怕偷听了去。三道塬,相互交织和延续的,也许就是这种简单的安逸感。

  天黑严的时候,坑院就成了一种暗物质。巨大的安静,使夜溶解得贴切而真实。偶尔有小曲传出,那种抑扬顿挫的眉户调,混合着蛐蛐、咕咕喵、南瓜花、扁豆花的声音,实为一种天韵,有女人在这天韵中剪着窗花,消磨一天中最后的时光。

  什么时候有了叽喳的鸣叫,叫不出名字的鸟你说我唱,汇成无与伦比的乡间大集。而坑院还在深深地沉睡。太阳被塬的一头悄然挑起,镀亮湿漉漉的早晨。塬上永远都散发着一种清香,那是最本质的土的味道。

  一位老人从坑院里走上来,见了我,看着不认识,话语却出了口。我赶紧回应,声音里,竟然有一种亲切与感动。

  很长一段时日,对于尘世来说,这里是远僻的、深藏的。当地行保护和旅游措施后,地坑院就像尘封的窖酒醇香四溢。纯粹的乡村越来越多地远离了视线,这一片坑院越加亲近地挤占了怀旧的情感。有人来看建筑,有人来搞摄影,有人支着画板写生,有人搜集俚语唱曲,有人学习泥砚剪纸,有人什么也不为,就为了看看与自己的老屋有什么不同。想若是李白苏轼来,也许会把坑院当成一方金樽邀月起舞。地坑院是一个个模子,能翻模出民间艺术的孤绝与惊喜,翻模出华夏中原的诚厚与质朴。

  再次来到地坑院时,梨花正旺,柔风掀落片片花瓣,花瓣把一个个院子铺满了,有些花儿高出坑院飞,与桃花杏花汇在一起,直把整个山塬绚成缤纷的世界。通向外面的村路在塬上起伏,渐渐升出一个人,又升出一个人,近了才看清是年轻的姑娘小伙儿,他们身后是年迈的老人,千叮万嘱地相送。年轻人渐渐没入塬下,只剩纷舞的梨花与摆手的老人。我突然有些伤感,当年坑院里种梨,是图吉利的意思,现在倒有一种离别之情。再多少年过去,坑院里还会有人厮守吗?

  《陕州地坑院》作者王剑冰刊发于年9月3日《人民日报》12版“大地”副刊

作者简介

  陈旭,年4月生。河南渑池人。渑池高中退休教师。原河南省特级教师,部级劳模。

  《河南思客》签约作者。

本文作者陈旭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