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人在农业方面的史前创造发明有哪些
2024/8/6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河洛地区是世界上人类最早的生息地之一,至少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和生活。他们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之后,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发明了农业、手工业,初步解决了衣、食、住等基本生活问题,同时发展了生产,改革了社会氏族制度,创造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积极酝酿着向文明社会阶段迈进。
约在50万年前,河洛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不过,当时他们刚刚从动物界里分离出来,除了会打制简陋的石器,会使用粗糙的木器、骨器,以及利用火熟食和取暖,此外一无所有。人们面对洪荒世界和猛兽毒虫的威胁,只能在改造自身的同时,不断地总结采集、渔猎的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白手起家,创制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采取天然纤维纺织制衣,利用土和木为材料建筑住房等。
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们为生存而创制出一些简陋的工具和用具。而一万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智力已比较发达,有许多创造发明,可以说这是一个创造发明的时代。
在豫西、豫西南和豫北各地所发现的30余处旧石器文化地点出土石器,如三门峡的会兴镇、临汝的张湾、渑池的任村、陕县的张家湾、灵宝的谢家沟,镇平的叶湾等,一般都只有砍砸器、石核、尖状器、刮削器和石片等,这是原始人类所发明的第批生产和生活用具,由于是石质,所以称为“石器”。
在这些工具中,砍砸器和石核可以砸开坚果硬壳和兽骨,取其肉实吃之;刮削器和尖状器,主要是削、刮、撕、割兽肉,再将兽肉生吃或用火烤熟吃;只有石片石器可充当“石刀”用,可以用于采摘果实或宰杀野兽吃肉,可算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尽管这些石器极其简陋,它们却是猿人闪现的第一波智慧的火花,反映了猿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更是人类得以战胜洪荒世界的有力武器。
考古学家在我省南召云阳镇西北3.5公里的杏花山东边鸡河二级级地上,发现一颗猿人右下第二前臼齿,经鉴定确定为20余岁青年直立猿人的牙齿化石。其所属猿人被冠称为“南召猿人”。这枚猿人牙齿化石和同层出土的动物化石,如剑齿虎、剑齿象、中国鬣狗、熊、犀,肿骨鹿等,同属地质年代第四纪更新世中期动物。
因此,认定南召猿人和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生活时代相当,约距今50万年。这是迄今在河南土地上所发现的最原始人类。可以说,南召猿人在几十万年过程中,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改造自身成为真人(现代人)之后,其后裔则是现代河洛人的远古祖先。
在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用具,都不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片、石核等类型石器的范围。直到在安阳小南海旧石器遗址(距今1万多年前),仍未见有更多新类型石器出现。人们创造发明出现迟滞,这与人们的大脑的发达程度有密切关系。当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曾经发明打猎用的弓箭和石球,这是很了不起的发明。
弓箭可以远距离射杀猛兽,石球可用两球绑上绳子,远投可绑住野兽两腿,从而捉住它。这两项发明可增加人们的肉食。而大量的肉食可增加体内营养,促进大脑的发达。大脑发达又促进人们的发明创造活动。
在整个旧石器时代,人们还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植物和动物充当粮食而生活,人们住在山洞里,依赖用火取暖,驱走湿气。由于生活环境因素,人们“茹毛饮血”,“饥则食之,饱则弃余”,所以人们除了几件简陋的石器,身无长物,可以说一无所有。倘若不改变这种局面,一旦由于天灾树林中无果实可食,无野兽可猎,河湖中无鱼无龟可捉,则人类难以生存,更谈不上社会进步和文明了。
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开始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河洛地区的原始人,在以往人们采集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野粟和野稻这两种植物种子,用木棍在比较平坦肥沃的土地上,挖一个个浅坑,撒下种子,不久萌芽长苗,待至秋天,粟稻成熟,便可摘其谷实加工当做粮食。这便是最初的粮食作物,也可以说是农业之创始。
不久人们懂得要使粮食作物长得好,必须除掉周围的野草和灌木,于是采用省力的办法,放火烧荒。在烧荒的土地上种粮,不仅没有野草争地争阳光,而且草木灰烬落在土中却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在种粮的实践中,人们发现耕地、除草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又创制伐木的石馔,翻地和除草的石铲、石耜,收割谷穗的石镰、石刀等石器。原始人所发明的较早的石质农业工具,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有有关遗物。
所谓裴李岗文化,是距今约~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的文化,它因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村的遗址中最先发现而得名(这是考古学惯例)。迄今已在全省范围的广泛发现,其中有代表性的遗址,有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密县兼沟北岗遗址、舞阳县贾湖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淇县花窝遗址、方城大张庄遗址、汝州中山寨遗址等近处。这些遗址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大同小异。
据这些遗址的考古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薄体长方形的石铲、扁体弧刃或平刃石斧、齿状刃石镰、平刃(或凹刃凸背)石镰等。这些用石灰岩、火成岩等打磨制成农业生产工具,粗陋而实用。用于粟、谷脱壳或磨成粉末以煮食的粮食加工工具,主要是长椭圆形带足或不带足的石磨盘,石磨棒则是长条形的,两者均用沙岩琢磨制成。这些农业生产工具,各地大同小异,充满时代的特色,也是河洛祖先最早发明的工具之一。
正是这种被远古祖先发明的农业工具用于从事农耕,给人们提供足够的粮食,从此人们不再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人们也可以不再居住在山林、河湖之地。只要是气候温暖而湿润,即--切适于农耕的地方,人们都可以居住,以开荒种地,建筑房屋,驯养家畜家禽,纺纱织布,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中国所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概源于此。
由于裴李岗文化时期所发明的石质农业工具很实用和有效,所以到了仰韶文化时期仍然沿用,不过制作技术有了改进,石器的型式和数量大大增加了。例如,在淅川下王岗遗址的仰韶文化三期遗存中,仰韶文化一期出土石斧53件,有3种型式,而到了文化期二期,石斧多达件,型式有9种;此外还出土石铲15件,石刀3件,石镰3件,亦比一期有成倍增加,特别是用于砍伐树木的工具——石锈的创制和广泛应用,说明垦荒面积扩大了,耕地增加了。
由于齿状镰制作不易,特别不太适用于多种植物的采割和其他用途,所以石刀广泛使用,而石镰(齿状刃)使用较少了。特别应指出,仰韶文化时期制造的农业生产工具,采用了石灰岩、火成岩、沙岩以外的较坚硬的石材,例如石英石、大理石等。如浙川下王岗遗址出土的石英石、大理石磨制的石铲,既美观,其刃又坚硬锋利,效率当然比较高。这是前期裴李岗文化所不能制造的。
仰韶的石铲又多有管钻的圆形穿孔,这是在没有金属钻具的情况下出现,当是原始社会石器制造方面有相当难度的技术。农业工具石铲等穿孔为了方便随身携带,随时可以使用。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创造,也反映原始人有智慧。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工具已开始扩大到其它质材,例如骨铲、蚌刀等。这是农业工具制作上的进步。
到了河南龙山文化时期,虽然比起仰韶文化时期,在石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没有质的变化,但是制作技术也在进步,使农业生产的石质生产工具数量增加了。除了石器之外,还有木器(例如木来、木耜)、骨器(例如骨铲、骨刀)、蚌器(例如蚌刀)等。
工具制造可以利用多种材料,并根据不同用途加以制造,这也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在此应该强调的是,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发明了打井技术,井水用于灌溉农作物。在汤阴白营遗址就发现-口用木护壁的水井及渠道。这是专门用于灌溉的水井。水与肥是农业丰收的关键。发明井灌在比较干旱的北方,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在新石器时代,正是由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不断改造,使河洛地区的农业生产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农作物也由最初的粟、稻,扩大到高粱和蔬菜。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的临汝大张、淅川黄速树、洛阳王湾等遗址发现了粟的壳灰,说明粟已广泛种植。
同时还在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不少稻粒和稻壳,在淅川下王岗、渑池仰韶村发现稻壳的痕迹。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已发现了高粱。这些作物已遍布旱地和水泽地。可知人们可以分散到山地、丘陵、平原各种地形区域居住,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空间。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人们已学会了贮藏粮食的多种方法。
一是平地挖地窖贮藏。在裴李岗文化时代就已懂得挖窖穴贮粮食。如在淅川下王岗遗址中,仰韶二、三期发现有多个灰坑(即窖穴)中,有的在坑壁涂抹白膏泥(亦称黏土)并用火烧烤烘干以防潮;还有的窖穴用草木封盖,以防下雨和预防野兽偷食。二是用多种大型陶器,如大瓮、缸、盆等在屋内藏粮。用后一种方法可防潮﹑防鼠、防盗并且存取方便。这两种贮存粮食的方法,是很实用的,故一直沿用至近现代。
农业生产发展了,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或者反过来说,聚落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亦反映农业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已发现余处,比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多3倍,而且散布很广。尤其是仰韶文化时期聚落遗址一般都很大,有几万至30万平方米以上。
著名的渑池仰韶村遗址就达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很厚,证明人们居住时间很长,世代定居于此。相比之下,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中下一般只有二三万平方米,例如,著名新郑裴李岗遗址只有约2万平方米;密县兼沟北岗遗址仅存平方米;较大的舞阳贾湖遗址也不过5.5万平方米,仅相当仰韶文化一般小遗址。由此可见,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仰韶文化时期农业发展了,人口增加了。
结语农业作为社会百业之首,在河洛地区首先确立和发达起来。正是农业的发明,人们才不需为果腹而到处奔波,人们才可以安居乐业,从事各种社会生产以及文化娱乐活动。在原始社会里,是农业,并且只有农业才能奠定社会百业的基础,推动社会向文明方向进步。
参考文献:
《论原始人的习俗与禁忌》
《河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