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V邘邰,没错,您眼睛没有看花,是两个
2023/11/16 来源:不详俗话说,秀才读半边。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地名众多,好多地名都是生僻字,而且还有很相似的地名,如陕县V郏县,盂县V孟县,沁阳V泌阳,等等好多好多。今天我们来看两个地方,盱眙和邘邰。首先说说盱眙,好多人并不能正确的读出其发音,而是秀才读半边读成了"于台",其实是念(xu须yi仪)。虽然好多人并不认识这两个字,但一提到盱眙小龙虾相信大家就不陌生了。盱眙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位于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原先归安徽,解放后为了加强对洪泽湖的管理于年划入刚刚成立的江苏省。盱眙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名“善道”,属吴国,曾是诸侯会盟的地方;战国时,后楚国东侵扩地至泗上,盱眙为楚邑,名曰都梁。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时,盱眙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后为“盱眙”。哈哈以前还真的叫过盱台。发音和于台差不多呢。盱眙是就在洪泽湖畔再来看看邘邰,这个字如果秀才读半边就对了,确实念(于台)音。现在是一个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的太行山脚下。别看现在邘邰只是个普通的村庄,但历史上可是厉害着呢。以前他可是个国家啊,叫于国。于国,是中国历史上商朝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故地就在邘邰村。始封之君是武王之子邘侯。周王朝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周武王封次子邘叔(姬诞)建立姬姓侯国,春秋时被郑国所灭。邘邰村东仍有邘国古城遗址,邘国古城遗址为长方形,东西约米,南北米,总面积平方米,城周围有城壕。城由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在东,外城在内城西北,现为邘邰村。现存邘国故城(内城)城墙有东西两面,东长多米,北长多米,高2-7米,宽12-17米。专家们从城墙夯窝考证,古城墙分三层,分别是商、周、汉三个朝代修建。中国好多地方的名字都来源于河流的名字,毕竟过去的人喜欢居住在有水的地方嘛,邘邰也不例外。据《水经注》记载:邘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至邘城西,又东南经孔子庙东,又东南经邘亭西,又东南注于沁。看来邘水是沁河的一条支流,而今沁河还在,邘水早已消失。虽然邘水消失了,可发源于这里的于姓可是遍布全国甚至外国。天下于姓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除了于姓之外这里也是“覃、邰、鄂”姓的发源地,素有“天下于姓出邘邰”之说。“邘国古城遗址公园”和“中华于姓文化园”正在建设中。届时相信会有众多游客来这里寻根旅游。盱眙和邘邰,这个越看越眼花的两个地名,都是历史悠久的地方,深秋霜降节气的下午暖日融融,在这惬意的下午,认识了解了两个历史悠久的地名,也是一件开心的事。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请高抬贵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