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在女权中崛起于男权下落幕的绝世
2023/3/19 来源:不详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88.html
关于上官婉儿,后世的评价多为:有才无品。
有人赞其文才,有人批其淫媚;有人极度推崇,有人鄙贱轻视。
尤其是《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多是对其“奉承权贵,淫乱宫闱,操纵政治、控制朝纲”的负面事件。
那么,上官婉儿,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听社长给你八一八。
1、上官婉儿履历
上官婉儿,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人,唐代女官、诗人、皇妃。
刚生下来不久,便因祖父和父亲获罪被杀后,随母亲一起没入宫廷为奴,
13岁,因才华横溢被武则天发现,免去奴婢身份,封为才人,掌管宫中诏命,
32岁,成为武则天首下掌机要的首席秘书,
41岁,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复辟,被封为昭容(皇妃名),专掌起草诏令,
46岁,被发起政变的李隆基(唐玄宗)所杀。
2、襁褓里为奴的苦命女娃
阿娇版上官婉儿剧照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是当朝(唐高宗)宰相,长得很帅,而且是当时的文坛领袖,特别擅长五言诗,所作诗句婉约华丽,被当时的文坛称为“上官体”。
那时候武则天还是皇后,因为太过强势,且权力欲太盛,引发高宗不满。
上官仪便给唐高宗提了个小小的建议,这个建议在《资治通鉴》里是这么说的:
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
意思是,皇后专权,大家都很不开心不满意,请您把她给废了吧。
唐高宗一听,正中下怀,便命令上官仪起草诏书。
上官仪可能是作诗作多了,干啥都喜欢酝酿好久,起草诏书也不例外。
他以为废掉皇后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却没料到当时武则天已经羽翼丰满,在皇帝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
所以,诏书还没起草完,武则天就得到了小道消息,直接气急败坏地冲到了唐高宗那里。
武则天冲进来的时候,唐高宗刚好正在审阅刚刚出炉的废后诏书,一看到闯进来的武则天,瞬间麻爪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自知理亏、毫无担当”的唐高宗,情急之下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皇帝情急之下推脱错责的一句话,却使上官仪从此大祸临头、万劫不复。
上官仪被武则天杀了,上官仪的儿子上官庭芝(婉儿的父亲)受到牵连,也被杀了。
当时,上官婉儿刚刚出生。
按照唐朝法律,犯罪被杀官员的家属要没入掖庭。
注:掖庭,也叫掖庭宫。《三辅黄图》中,注掖庭宫“在天子左右,如肘膝”,故而得名。从汉武帝时兴起,用来囚禁有罪宫女。
于是,还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便被母亲抱着,进入深宫为奴。
3、于绝处逢生的美妆博主
上官婉儿红梅妆剧照不得不说,上官家族的基因真的很强大。
婉儿虽然在掖庭宫里,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地生长了十几年,但是天资特别聪颖,加上有一个无论何时都不放弃子女教育的优秀母亲,
使得婉儿13岁时写文章便能一气呵成,而且文笔优美得当,并且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兴趣。
用《旧唐书》里的话说:
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
因为太优秀,实在太突出,尤其是在周围都是对生活没什么过高追求的女奴们中间,上官婉儿的的才华尤其显得鹤立鸡群。
很快,她的才华便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当时,武则天还没当皇帝。
根据史料记载,有一天,武则天把婉儿叫过来,让她当场写文章。
结果年仅13岁的婉儿,一点也不怯场,当场说来就来,文章一气呵成,而且写得非常漂亮。
武则天一下子就相中了,当场免去其女奴身份,并将之封为“才人”,留在身边给自己当秘书。
当时,小婉儿才13岁,相当于我们现在初一学生的年龄,已经开始在掌权者身边负责如此重责大任。
这一辅佐,就是28年,把武则天从皇后辅佐到皇帝,又从皇帝辅佐到皇太后。
为什么说,婉儿是美妆博主呢?
这事儿还得从情窦初开的婉儿说起。
那一天,武则天召集一个李姓宰相过来议事,婉儿照例在旁边当书记员。
结果这个宰相长得太帅啦,而且谈吐不凡,气质太好,婉儿忍不住就多瞄了几眼,后来越瞄就越想瞄,瞄来瞄去就瞄愣神儿了。
聪明如武则天,很快就发现了犯花痴的婉儿不对劲儿。
然后,等那个宰相走了以后,就开始发飙。盛怒之下,直接拿一把小刀子,扎在了婉儿脸上,还不允许拔下来。
后来,婉儿忍着脸上的剧痛,作了一首《乞拔刀子》,武则天才息怒。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诗:
丽日煦皇庭,清风拂龙台。分明眼前事,依稀梦飘来。忽焉思散起,精移何神骇。罪奴当万死,还乞龙颜开。
再后来,为了掩饰脸上的疤痕,婉儿就在伤疤处贴了个花钿上去,称为“花子”,
花子一贴,越发显得婉儿娇俏好看,结果竟引得其他宫女争相效仿,也就是后来大家在唐剧中看到的“红梅妆”。
如此说来,婉儿大唐美妆博主的名分,也非徒有虚名。
4、刀尖上起舞的文坛领袖
孙耀琦版上官婉儿剧照婉儿作的五言诗,风格婉约清丽,跟自己的祖父上官仪有一拼。
武则天被逼退位以后,婉儿被复辟的唐中宗封为昭容,继续职掌制诰大权。
在做昭容的这短短5年里,婉儿可谓是风光至极。
她非常得宠,但这种宠不是皇帝对妃子的男女之宠,而是一种纵容。
婉儿和唐中宗之间只是名义上的夫妻而已,中宗对婉儿的行去来踪很少过问,她甚至可以在宫外拥有自己的私宅,而不必只能住在宫内。
据《长安志》记载,婉儿的私宅位于长安城内群贤坊,这里距离西市不是很远,那里有成千上万的店铺,珍奇宝货无奇不有,而且外国商人和外国商品充斥其中,非常有国际范儿。
居住在繁华一隅,一边享受这里的繁华盛世,一边与众多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婉儿经常在自己的私宅里搞沙龙,搞轰趴,加上她自己本身就才高八斗,又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所以文人们都很佩服她。
唐中宗也对自己这个嫔妃的才气无比的信赖和欣赏,所以,上官婉儿的名气和地位,在唐中宗时期达到了巅峰。
巅峰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举个例子。
说,有一天,唐中宗带着群臣和嫔妃们,一起前往昆明池游玩。皇帝一时兴起,命令群臣赋诗。
大家就各自把诗写在纸上,署上姓名,交了上去,写完一查竟然收集了一百多首。
唐中宗便让婉儿来品评这些诗作,由她最终决定从中选出一篇,配乐作曲。
婉儿便在众目睽睽之下,缓步登上彩楼,群臣们都在楼下,仰头朝上看着。大家可自行脑补王员外招亲时,求亲者在楼下汇集成群,王小姐在楼上相亲抛绣球的画面。
婉儿当众一篇接一篇地看过,哪篇不满意,便随手丢到楼下去。
一时间,一张张纸片像花瓣一样,洋洋洒洒飘落下来,彩楼之上的婉儿就像神话中的飞天一般,掌握着楼下那群人诗作的生杀予夺大权。
每有一张纸飘下来,百官都赶紧围上去瞧,是谁的就赶紧捡起来藏到怀里,害怕丢人。
要知道这些百官可都是经过科举考试层层选拔上来的,这中间还有很多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所以说,这是婉儿一生中最风光的一幕。
很快,多篇诗作就全被丢下楼来,最后只剩下两首。婉儿在这两首中稍作迟疑,很快又扔下来一首,最后手中剩下一首。
关于最后的裁决,婉儿是这样解释的:
最后这两首诗功力相当,但胜负关键在最后两句。被扔下去那首诗,最后两句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虽然谦让,但未免“词气已竭”。留在我手里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大有一种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好奇。前一首诗在最后两句呈现出了颓气,最后这首诗气势上扬,所以胜出。
对于这个判断,在场所有人都服气。
这场赛诗会,基本上算是向全天下宣告了上官婉儿的文坛领袖地位。
5、夹缝中求存的巾帼宰相
李冰冰版上官婉儿剧照与文坛上的顺风顺水、叱咤风云相比,在政坛上的上官婉儿,站队站的有点辛苦。
自从武则天当过皇帝以后,女权思想便“深入人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个规律,凡是强势的母亲,养出来的儿子大概率上都比较懦弱,。
而但凡性格比较懦弱的男人,大概率会娶个跟自己母亲一样强势的老婆。
唐中宗就是这么个软弱的男人,有个强势的武则天母亲,还摊上个强势的皇后韦氏,强势的韦氏又给他养出来一个同样强势的女儿安乐公主。
加上有武则天的“前车之鉴”,韦氏和安乐公主的权力欲便在唐中宗的软弱中一天比一天膨胀起来。
膨胀到什么程度呢?
膨胀到安乐公主公然提出,要求唐中宗封自己为“皇太女”(女版皇太子),准备将来继承王位。
婉儿呢,武则天在位的时候,仰仗武则天罩着她;
武则天退位以后,虽然唐中宗很重用她,但是韦氏和安乐公主实在嚣张跋扈,
加上自己在武则天身边侍奉辅佐将近30年,女权思想潜移默化深入骨髓,所以婉儿自己也是力挺女人参政的。
于是很快,她便和韦氏与安乐公主走到了一起。
这个事儿也由此成为后世对婉儿进行诟病的最主要问题。
人脉资源讲究利益互换。
金银珠宝,韦氏和安乐公主都不稀罕,婉儿说到底也只是个嫔妃,她有的,皇后和公主自然也都不缺。
为了抱住韦氏这只大腿,婉儿把自己的情人武三思介绍给了韦氏,通过男女私情,把三方利益捆绑到了一起。
但是,历史上只有一个武则天,不是所有有权力欲的皇后,最后都能成为“武则天”。
韦氏和安乐公主,具有武则天的野心,却不具备武则天的能力,也就是说,她们俩的才华支撑不了她们的野心。
加上俩人品质败坏、贪婪无厌、嚣张跋扈,干的都不是笼络人心的事儿。
很快,俩人便引起朝野极大的不满,尤其是当时的太子李重俊,甚至不惜发动政变,差点把俩人杀了,上官婉儿也差点在这场政变中命丧黄泉。
经过这件事以后,婉儿看清楚了韦氏和安乐公主没有未来,便开始有意识地与她们二人保持距离,转而开始结交权力日盛的太平公主。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唐中宗死了。
据说是被自己的亲生女儿安乐公主给毒死的。因为当时的太子李重俊因政变刚刚被杀,挡在安乐公主走上皇位面前的就只有一个皇帝父亲了。在韦氏和安乐公主心里,皇帝一死,皇位就是自己的了。
但是,在中宗死后谁来当皇帝这件事上,上官婉儿跟韦氏和安乐公主有不同的想法。
她利用自己的制诰便利,和太平公主商量,草拟了一个中宗的遗诏,打算由相王李旦(李隆基的父亲)辅政,以此制约韦氏的权力,但没有被韦氏通过。
长期在政坛混的上官婉儿很聪明,私下里留存了这张遗诏,打算关键时候(韦氏失势时)作为自己的护身符。
到本文的第7部分,我们会讲到,这张护身符并没有像婉儿想象中那样,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6、与爱情无缘的绝代佳人
上官婉儿画像前面我们谈到了婉儿的情人武三思。
所以,在此专门开设一章,顺便把婉儿的感情生活一并讲一下。
毕竟“秽乱宫闱”的罪名,也是后世加给她的一项恶名。
婉儿的一生有过两个男人。一个是武三思,另一个是崔湜(shi)。
我们先来说武三思。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武则天在位时曾经成立了一个修史项目组,婉儿是组长,武三思是组员,俩人长期一起共事,最后发展成了办公室恋情。
武则天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武三思是武家最优秀的后代,婉儿是武则天政治生命的延续,俩人的私情,于武则天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她正好可以借婉儿将宫廷与武家连为一体。
事实证明,武则天想对了。
“五王政变”推翻了武则天以后,武三思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注:五王政变里的五王,是指以张柬之、敬晖等人为首的“五王”集团,因为他们一共五个人,推翻武则天以后,又因功封王,所以叫“五王”。这五个人都是狄仁杰的学生。狄仁杰临终前交代,一定要铲除武三思。
武三思便去求上官婉儿救他性命,婉儿便把他介绍给了韦氏,然后他便和韦氏又发生了私情,韦氏又去中宗那里给他求情,最后算是保住了武三思的性命。
前面,我们不是还讲过,婉儿在宫外有自己的私宅嘛。当时婉儿就经常在私宅里跟武三思会面。
后来,武三思年龄越来越大,那边是韦氏,这边是婉儿,有点玩不转,就把崔湜介绍给了婉儿。
《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里有记载:中宗于宫掖无禁,昭容上官氏屡出外与三思同寝处,或累日不归。三思自嫌衰老,举湜自代。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吕不韦向秦始皇他妈引荐嫪毐的事)。
这个崔湜呢,是当时有名的大帅哥,非常有才学,年龄比婉儿小。
他跟婉儿在一起,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仰慕婉儿的才学,但更多的原因是想借婉儿博得功名利禄。
这家伙官瘾极大,非常自负,还爱贪赃枉法,并且对感情极度不专一。
婉儿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对这个帅哥弟弟可谓是真心实意,跟在屁股后面帮他摆平过很多事情。
婉儿去世以后,崔湜后来又跟太平公主搞到了一起。说到底,这家伙就是一靠脸吃饭的小白脸。
7、男权下玉殒的旷世才女
阿娇版上官婉儿剧照婉儿是怎么去世的呢?
第5部分我们有讲到婉儿给自己留了一张护身符,就是她拟的那个让李旦辅政的诏书。
那是因为她看到韦氏和安乐公主没有未来,随时有可能被灭。
而众所周知,自己之前与韦氏和安乐公主走得很近,一旦韦氏和安乐公主被杀,自己难逃同党厄运,到时候可以用这张护身符证明自己与她俩不是一路的。
正如婉儿所料,韦氏和安乐公主很快就在策划效仿武则天称帝的老路。这个消息很快传到李隆基那里。
李隆基是李旦的儿子,武则天的孙子,文韬武略、出类拔萃,在众皇子中特别出挑。
李隆基赶在韦氏和安乐公主动手前,率先发动政变,杀掉了这俩人。
那天正好婉儿住在宫里,没有到私宅里去。她早就听到了外面的动静,也很快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一天早在她的预料之中,因为自忖有护身符在手,所以她并不慌张,当李隆基派来抓她的人到了门口时,她并没有逃,而是有条不紊地拿出那张“遗诏”,率领宫人拿着蜡烛,主动迎了上去。
婉儿见了李隆基以后,马上拿出手里的“诏书”,意思是:你看,我一直在主张立你父亲辅政,我和你们李家,尤其是你,是一条战线上的。
李隆基拿过诏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看完以后,说了一个字:杀!
一代才女上官婉儿,就此消香玉陨。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二百九
2、《旧唐书·上官昭容传》
3、《北户录》卷三。
4、《长安志》
5、《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一
6、《册府元龟》卷四百八
7、《唐前期宫官与宦官的权力消长》,赵雨乐著,香港中华书局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