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藏粮食在古代也是一种学问,用竹子在水面

2023/2/21 来源:不详

本文系作者为你寻找所有的感动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江苏吴江龙南遗址房址中就发现过用稻草、芦苇等铺垫的睡炕遗迹。但用石镰连秆收割后,原来依附于留田秸秆以越冬的昆虫、真菌、病毒等无处可依,会下移到近地的稻茬或田土中越冬,春耕前又无留田秸秆可烧,农人直接把稻茬翻进土里就播种了。这样一来,隐藏在稻和田土里的昆虫、真菌、病毒等就留在了田里,这直接导致了连秆收割后,农作物的病虫害开始高发,病虫害由此成为中国几千年稻作农业的劲敌之一。连秆收割后,秸杆也被收回了家,导致稻田中无秸秆可烧,农田因此没了草木灰的滋养,地力衰退加快。

芦苇

这种情况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人们为了获取新的农田,开始大面积开垦山林沼泽,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促使中国农业较早地开始注意肥料的问题,人畜粪肥、河塘泥、生活垃圾、灶灰、焦泥灰、绿肥等都逐渐被用作了肥田之物,肥料来源的广泛性后来甚至成了中国农业的一大特色,并成为中国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根蟠等先生通过对原始少数民族的调查,证实耜耕(锄耕)或人力挽犁地的收获量大约是播种量的十五倍左右。游修龄先生通过比较中外资料,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认为播种量和收获量之间,就整个刀耕阶段而言,很少会突破一比十的比例。

山林沼泽

并推测如果把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定位在人力挽犁的发展水平上,那么良渚人的稻谷收获量应该会在播种量的十至十五倍左右。储藏粮食在古代也是一种学问。明王士性《广志绎·江北四省》即称“山西地高燥,人家盖藏多以土窖,谷粟入窖,经年如新,盖土厚水深,不若江南过夕即浥烂”。地窖贮粮在中原地区非常普遍,河南的新郑裴李岗、密县莪沟、马良沟、巩县铁生沟、陕县庙底沟,河北的武安磁山,陕西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客省庄、北首岭,甘肃的秦安大地湾等遗址中,都曾发现过贮粮的地窖。有些遗址的发现量还很大,例如磁山遗址,发现了近九十个窖穴,穴中均有厚实的炭化粟堆积。

碳化粟

土地低湿、气候多雨的地方,则大多采用下层架空的干栏式房屋来贮粮。太湖流域由于整体地势低洼,因此至今未有明确的良渚文化地下粮窖发现,我们推测最适合这里的贮粮方式应该是干栏式粮仓。住人的干栏式建筑虽然也可兼做仓房,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的炊煮、取暖大多离不开火塘的火,住房容易失火,因此大多数原浙江海仙坛庙遗址出土陶器器盖上所刻画的始族群都会把仓房独立建在离住房较远的地方,以确保口粮的安全。干栏式建筑是良渚人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其下用木柱架空,很适合这一带潮湿、闷热、多雨、多虫蛇的自然环境。

干栏式建筑

浙江湖州钱山漾、江苏吴江梅堰龙南等良渚文化遗址中,都发现过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近年在浙江余杭良渚莫角山大型人工土台建筑遗迹的东边,发现了两个浅坑,坑中堆积有较多的稻谷遗存,换算成新鲜大米的话,估计有两三万斤,可惜都已被烧成炭。推测其上当时建有粮仓,遭遇火灾后,坍塌于此,或是附近建有粮仓,焚毁的稻谷被运来弃置于此。由于这些稻谷遗存中混有木料等遗存,故推测这种粮仓应该是竹木结构的,很可能就是干栏式的。根据民族学资料推测,良渚人收获来的稻谷,在干栏式房屋里可能有两种贮藏方式:一是将收来的稻穗扎成小捆,直接悬挂晾晒在干栏式房屋的通风避雨之处或火塘上方。

粮仓

这种方法在民族学资料中常有记载。例如,清张庆长《黎岐纪》曰:“黎人不贮谷,收获后连禾灶上。”二是陆续取而悬之把扎成捆的稻穗晒干后放入独立的屋贮之,民国陈铭枢《海南岛志》记海南黎族“取稻仅取穗梢,结之成束,悬晒竹壁,而储于仓”。老鼠是粮仓的大患,为了防鼠,先民们想尽了办法。日本登吕遗址干栏式仓房的立柱柱顶上凌空翘出一块隔板,防鼠隔板以防止老鼠沿立柱爬进仓房。这种防鼠方法在汉墓出土也有发现。台湾的一些原住民则把粮仓架在水中以防鼠,“但见庋木水中,傍屿结寮为仓,以方箱贮稻而已”。

老鼠

年,李亦园先生在台湾日月潭的邵族做调查时,被调查人袁阿送也作过类似的表述:“我们以前住在光华岛时,晒干的粟都贮放在谷仓内。每家有一谷仓,谷仓都建于岸边水中,用八枝或十枝很长很粗的竹子插在水底,竹子的上端露出水面,就在上面搭一小房作仓,这样把谷子放在里面就不会被老鼠偷吃去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