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促使中国出现了书法,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2022/12/19 来源:不详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本文系作者独处时的思考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制墨技艺:世代相承

我国先民发明了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墨促使中国出现了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国的制墨技艺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墨、用墨的,迄今为止,尚且没有确切答案。根据考古过程中出土的有关实物来看商朝后期有的甲骨文就是用红、黑等颜色的颜料记录的,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将墨用来书写文字的最早实物证明了。就文献记载而言,“墨”字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指的是“黥面”这种酷刑。

先秦两汉:初步掌握制墨技艺

年,墨丸(墨制成了丸子状,古代有的墨形态是圆球状的,被称为墨丸)以及残留着墨迹的石砚从山西浑源的西汉墓葬出土。年,位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古墓群出土了一块墨丸,长度约为2.3厘米,直径约为2厘米。这一古墓群的埋葬时间大约为战国后期到秦朝,也就是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另外,还出土了一块石砚和一块用来研墨的小石头,二者上面都残留着研墨过的痕迹以及残墨。这直接证明了战国后期到秦朝,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固体的墨块,也足以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制作固体墨的工艺。

石砚及墨丸

年,用墨线绘制而成的山川、道路等地图从甘肃天水市郊区的放马滩西汉墓葬中出土,后经证实,该处墓葬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前后,也就是西汉初期,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用墨笔绘制而成的纸质地图。另外,也有许多东汉时期制作的墨块出土,比如,年,五件东汉时期的墨块就从河南陕县刘家渠的几座东汉墓葬中出土,其中有三件墨块依然保存得比较完整。这些墨块整体呈现出圆柱形,是直接用手捏制而成的,直径大约在2~2.4厘米之间,高度大约在1.7~3.4厘米之间,墨块的两端都残留着研墨过的痕迹,其中有一块被收藏于一个专门用来存放墨块的盒子里。

墨块

魏晋隋唐:制墨技艺的革新

知制墨的技术水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飞跃,这主要是因为墨模的出现。年,江苏镇江丹徒县出土了一块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的。这块墨锭为圆柱形,残余的长度为3厘米,宽度为4.4厘米,厚度为2厘米,属于松烟墨,漆黑透亮。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而言,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固体墨的相关生产工艺的人,《齐民要术》的“笔墨第九十一”中就详细地记录了固体墨的制作工艺,具体来说,包括炼烟、绢筛、制胶、和料、杵捣、压模、晾墨、打磨、填字、制盒、包装这些工序。

制墨过程

隋唐时期:推陈出新

到了唐朝,工匠开始在墨模上雕刻各种铭文,也成为了当时最鲜明的特色。此外,到了唐朝,中原地区生产的墨也被传入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年,一块呈椭圆形的松烟墨锭就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县的唐墓中出土,长约11.2厘米,宽约3.3厘米,厚约1.5厘米,上面是“松心真”三个黑色的铭文,字体为正楷,颇具唐朝中期的书法特色。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块墨并不是新疆地区自己所制的,而应该是中原地区传入的。唐朝时,制墨技术还有另一个进步,那就是将燃烧时产生的烟炱分成了远烟、近烟两种类型,并且意识到远烟产生的颗粒其实比近烟要细。

墨模具

比如说,从扬州郊区的南唐吕德柔墓出土了一块松烟墨,其正面就书写着“使供远烟细墨”六个楷书,该残墨的长度为11.5厘米,宽度为5厘米,厚度为1厘米,整体类似于牛舌,由墨模压制而成,棱角圆润丰满。这块墨虽然在地下埋藏了多年的时间,但是质地仍然凝练细腻,漆黑如墨,富有光泽感,堪称是当时的精品。唐朝时,中国制墨的工艺逐渐从北方传入南方,也成为了造就“徽墨的重要历史时期。唐朝末年,北方战乱连年许多人逐渐前往南方,在那里定居下来。当时易水一带有名的墨工奚超就与他的儿子奚廷圭等人来到南方,在当地用古松炼烟制墨,此为徽墨之滥觞。

松烟墨块

宋元时期:制墨名家辈出

纵观中国的制墨史,宋朝可以说是最繁荣的时期。当时,中国主要的制墨区域扩展到了黄山、宣州、黟州一带。北宋宣和三年(公元年)朝廷将歙州改名为徽州,徽墨也由此得名。然而,事实上,徽墨的分布区域并不局限于徽州一地。宋朝年间,制墨业也是能人辈出,根据宋朝年间成书的《墨经》记载,在歙州一带,耿氏家族最擅长制墨,其中最有名的墨工包括耿仁、耿文政、耿文寿、耿德、耿盛等人。另外,宣州盛氏家族也很有名,其中盛通、盛匡道、盛真、盛浩等人,都是当地有名的墨工,此外,还有朱君德、朱承务等人。这些制墨名家世世代代以制墨为业。到了元朝,专门的墨工依然人数甚众,较之前朝,油烟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进,比如歙州的墨工陶得六因为擅长制作桐油烟墨而在制墨界内享有盛誉。

制墨工艺

明清时期:墨肆林立

明朝时,徽州俨然成为了全中国制墨的中心。当地的街头巷尾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墨肆,到处都是制墨的行家里手制作的徽墨精彩纷呈,松烟、油烟并举,尤其是桐油烟、漆烟的制墨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油烟墨的质量达到了史上的最高水平,根据不同的制作技艺,徽墨又分成了歙派、休派两大派别。到了明末清初,制墨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墨工离开了徽州,来到南京等地,在那里开设作坊、店铺,甚至有的人远渡重洋,将徽州墨业传入了海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