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杨玄感拒绝西入长安,兵败洛阳留遗憾
2022/10/16 来源:不详隋末最具影响力的农民起义当属李密的瓦岗寨,不管是起义规模还是打击隋朝统治的力度上都是无可置疑的,鼎盛时期的瓦岗军号称有百万之众,是最有可能推翻隋朝统治的一股农民起义军。
瓦岗军的失败让人遗憾,其原因有许多,但在诸多原因中有一个最为可惜的,那就是李密拥百万之众不应该局促于小小的中原地区,围绕着一座洛阳城不断厮杀,虽然屡战屡胜,但愈战愈疲,善战之将不断受伤牺牲,最后不得不向统洛阳政府妥协,使瓦岗军正义之师沦落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杨玄感影视形象许多人不理解甚至嘲笑李密优柔寡断,当初杨玄感在黎阳领导起义时李密就曾向他提出上、中、下三个推翻隋朝统治的战略路线,中策是西入关中占领长安,“天子虽还,失其襟带”,然后践华依险再徐图之;而下策是进攻洛阳,但城防坚固,救兵易致,胜负或未可知;许多人嘲笑杨玄感偏偏选了最下策,以致最后兵败垂成,而当李密领导瓦岗军驰骋于中原时为何又选了这最下策,难道他忘了杨玄感前车之鉴吗?
纸上谈兵,形容没有经验的书生只会在地图上按部就班的指挥,而不晓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为将者当不拘泥于常势,因地制宜;李密当初为杨玄感提出三条计策时就是一个刚从长安城内走出来的破落户,他甚至连部队的情况都没摸清楚;虽然祖上出身司徒,可到了李密这一代根本没享受过祖传的家庭教育,仅靠父亲的余荫在隋炀帝身边做了一个侍卫,后来为搏一个前途还装模作样骑头黄牛手持一本《史记》故意到杨素经常路过的地方碰运气,这不就是一个耍小聪明的书生吗!
李密影视形象与李密相比杨玄感不仅身份高贵,而且经验丰富,父亲是隋朝开国元勋杨素,那可是能文能武的“太宰”啊!杨玄感文武方面少不了父亲的影响,此外还有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曾随杨广平南陈、征吐谷浑,立下赫赫战功;起义前杨玄感就已经贵为柱国、二品官,试想一下,这样一位人物在统兵打仗方面怎会逊色于一位初出茅庐的书生。
既然如此,那杨玄感拒绝李密所谓的上、中两策就是有原因的,隋炀帝东征时命杨玄感于河南黎阳督运粮草,工作虽然没有前方危险,但任务非常紧迫,因此朝廷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强征了大量劳役,这些百姓可不是第一次被强征来的,从大业初期隋炀帝就下令营造东都,接着开掘河北、河南两段大运河,所需民工何止百万,竣工之日死者十之六七;不久隋炀帝征辽东,征集粮草及战船制造的任务又落到了三省百姓头上,重徭重赋以致王搏等人率先发起农民起义。
修大运河画像及杨玄感诈于黎阳造反,匆忙纠集的十几万人几乎都是当地的征夫,这些人造反所为何事,无非就是一顿饱饭(洛阳城东可是有两座大粮仓);知兵莫若将,杨玄感何尝不知这群乌合之众什么想法,因此当听到李密的三条计谋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下策,因为他知道依靠这群身体羸弱的民夫根本走不远,以他们的见识,只知洛阳城的重要,不知西取长安的意义;另外从军事上来说也不允许,一是部队装备差,只有步兵没有骑兵,二是隋朝政府已经得知情报,地政府不会放任他们一路西进,因此对于杨玄感来说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洛阳才能长久自保。
李密经历了杨玄感从起义到覆灭的全过程,在逃跑的过程中会深刻反省,找出杨玄感失败的教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正是基于这些经历,李密从入瓦岗到建立自己的队伍可谓轻车熟路,带领部队东征西讨,先后拿下黎阳仓、洛口仓等,并于偃师、巩义等地建立起固定的割据势力,此时瓦岗军与之前杨玄感的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李密指挥部队已经驾轻就熟,心里也意识到当年给杨玄感提的三条建议是多么的一厢情愿了。
开仓放粮正因为明白了这些道理,当柴孝和建议李密西进长安,固守崤、函时,李密非常遗憾地拒绝了,“君之所图,仆亦思之久矣,诚为上策”,“我之所部,并山东人,既见未下洛阳,何肯相随西入”,除此之外李密还有更加困难的原因,“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瓦岗军之所以能团结一心皆是因为李密的个人素望,一旦李密离开,人心必散,瓦岗军这些缺点不仅造成李密无法西进,更是他日后败亡主要原因。
柴孝和仍不死心,建议自带一队先行西进,边发展队伍边伺机而动,当柴孝和部队到达陕县(今河南灵宝市境内)时,沿路群众、盗匪听到是李密的队伍纷纷争先恐后地加入,很快便发展到了上万人;但不久,李密在攻打洛阳时受伤,瓦岗军被迫放弃回洛撤回洛口,柴孝和的部队听说常胜将军李密失败了,还丢了回洛仓,便一窝蜂地散了,柴孝和无奈地返回了大部队。柴孝和西路军的失败足以说明李密的担心是正确的,当年杨玄感选择下策也并非他目光短浅。
俗话话安安而能迁,杨玄感因时机仓促无法使部队齐心,不得不选下策以图发展,李密以粮食羁縻群雄,却无法使其一心,“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偃师失利,犹存麾下数万众,一朝散尽,万事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