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省立陕县高级棉科职业学校在汝州
2022/8/4 来源:不详『汝州教育史』——抗战时期省立高校迁往汝州设学复课的情况
梁超然/文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临汝县(汝州)教育局任义务教育办事员,对当时省立学校迁往汝州的情况有所了解,现在经过回忆,做如下介绍。
临汝一向为豫西重镇,地处郑、洛、宛、许之间。抗战开始,豫北、豫东相继沦陷。黄河自花园口溃决,临汝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所以省立学校先后迁汝复课,最早的一所是省立陕县高级棉科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棉校)。当时陕县并未沦陷,但因日寇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平陆县茅津渡一带经常向河南发射重型炮弹,棉校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临汝地处后方,又系产棉地区,因此棉校就选中了这个地方,于年首先迁到临汝。
棉校是中等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年。校长董鑫,字品三,临颖县人。河南大学农学院毕业,是一位学者,他治学有方,成绩显著,在临汝七年培养了大量的棉科技术人才,解放前后多从事棉检和花纱布之类工作。此外棉校迁汝,在棉花种植观念和技术上对群众影响颇大,当时临汝虽然也是产棉地区,但由于观念保守,技术落后,产量却并不高。群众的传统习惯是,种山区不种平地,专门选择土少石块多,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贫瘠薄地种棉花,肥沃的良田从来就不舍得种棉。县城西关外的乌龙庙附近,原是产稻区。土质肥沃,水利条件又好,临汝著名的特产“黑毛稻”就种在这里,棉校迁汝以后,却在这里种植棉花,作为学校的试验基地。通过试验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逐步改变了群众的传统观念,植棉地区由山岭扩展到平原,优良品种“德”字棉和“私”字棉,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推广,种棉技术也不断提高,使临汝的棉花生产出现了新格局。
年省立第四模范小学(以下简称“省立四小”)由开封迁汝,校长□培之,字筱甫,滑县人。开封师范学校毕业。该校原址在开封大厅门街,是省立小学的佼佼者,声誉很高。师资力量颇强,绝大多数是开封师范毕业,当时临汝县城有五所县办小学,县立一小成绩最好,居领先地位,省立四小迁汝,成为它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各校也在激烈的竞争中,共同提高了教学质量。
接着省立妇女补习学校也迁到了临汝,该校原址也在开封,校长丁汉三(女),是国民党河南省参议会的参议员,在政治舞台上,也算是一位头面人物,活动能量很大。该校系成人教育性质,招生对象是成年妇女,迁汝以后,学生来源不足,年龄标准降低,不少青年女生也参加学习。教学内容以补习文化课为主,同时也开设有烹任、编织、刺绣、家事等科目,传授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方面的技能和技巧。当时临汝还没有这类性质的学校,该校迁汝,对临汝的妇女教育事业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此外,还有省立安阳高中,按照教育厅的计划,也是要迁临汝的。校长杨振东亲自来县联系,安排迁校事宜。但却被县里某些“学阀”(教育界的把头)以没有房子为借口,大造舆论,拒绝迁入。而郏县与之相反,对此事持积极态度,得到信息就主动派人与该校接头,表示欢迎,愿意提供房舍和其它物资设备,当时正处于困境的安阳高中,自然乐于改迁郏县的请求。该校也是名牌学校,教育质量颇高,在郏县培养了大量人才,解放以后,我在郏县教育界工作二十年,亲眼看到郏县的中、小学教师,很多是安阳高中毕业,而且多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事实证明安阳高中改迁郏县,使郏县受益不浅。而临汝某些人,持有“门户偏见”,结果给地方造成莫大损失,实属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