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中国
2022/7/11 来源:不详有这样一座村庄: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这是地平线下一抹美丽的风景。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约年的历史。是人类“穴居”发展史演变的实物见证。
地坑院最早的航拍图(德国飞行员武尔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拍摄)
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窑洞。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地坑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建筑形式。形状以正方形或长方形为主,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要进入地院,需要穿过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对习惯于地面生活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次奇特的体验。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有着美观装饰作用。
人们生活在地平面之下冬暖夏凉,饮水排水都不必担心,因地施宜自得其乐。
通常人们会在地坑院内下挖一口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雨水。
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日常用水问题。
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按照主窑所处方位可分为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几种。院子的主朝向也是有讲究的,老百姓依“风水流脉”来确。
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且坚硬,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至今仍有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陕县的庙上村,北营村等。其中较早的院子有多年的历史,住过六代人。
现在,河南陕县地坑院景区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参观游览。除了这些地坑院,还有那些经典的民俗文化。
地坑院内正在举办“民俗工艺展”
地坑窑院内的婚俗表演
游客与当年居民一起扭秧歌
生活中,总是人往高处走,这个春节,不放彻底放空自己,走到低处,去探索一个别样的世界,感受一番民俗经典文化。你会发现,这个坑,一点不“坑”。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