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区域性发展黄河中下游东西相对的两个文

2025/2/10 来源:不详

黄河中游与下游存在东西相对两个文化区,大致上确定其序列与相互关系。黄河中游最引人注意的是70年代中叶磁山·裴李岗文化的发现,这是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早期新石器文化。

磁山文化,因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而命名。主要分布于河北中部和南部。裴李岗文化,因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命名,主要分布于豫中一带,豫北和豫南也有发现。这两种考古学文化内涵比较接近。由于对这两种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突破,于是对50年代以来不断发现的渭水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即老官台·大地湾文化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此外秦岭以南汉水上游的李家村文化命名与类型划分虽有不同意见,但它是早期新石器文化则大体上可以肯定。

上述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地层叠压和文化面貌,表明它们都比仰韶文化早,约当公元前前年。李家村文化可能稍晚一些。从保存着细石器残余看,它们与处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过渡阶段的河南灵井、陕西沙苑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遗存有渊源关系,而它们的聚落分布、建筑形式、墓葬习俗、陶器特征与农业生产等文化因素,都表明仰韶文化对它们有继承发展的关系,尤其是陶面磨光、绳纹、彩绘以及某些器形明显具有仰韶文化前驱的特征。因此,它们往往被统称“前仰韶”期新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因河南澠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达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接鄂西北,东至豫东带,西至甘青接壤地区,分布广泛,已发现遗址余处,内涵也十分丰富,并且对其他地区影响深远,年代约当公元前年延续至前年延续时间长久。因有彩绘陶器,曾被称为“彩陶文化”,然而彩陶至庙底沟二期文化在黄河中游衰落了。

庙底沟位于河南西部陕县,-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发掘,其文化堆积证明,庙底沟期为仰韶文化,二期具有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其后续即是河南龙山文化。这种前后相承的关系,在豫西、晋南、陕西关中各处均得到了验证。

综上,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其序列为前仰留文化(前一前年)仰韶文化(前0-前0年)一庙底沟二期文化及河南龙山文化(约前前年)。继河南龙山文化的可能是夏文化。

在黄河下游,新中国建立以前及初期,仅知龙山文化,以光亮黑陶著称,被称为“黑陶文化”,以与被称为“彩陶文化”的仰韶文化东西相对。这种曾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极深的看法,现在已经被否定了。现在,龙山文化一般是专指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而河南龙山文化及陕西龙山文化才是继仰韶文化发展的黄河中游新石器文化。考古学的这种突破性发展是因为年在山东泰安县大汶口发现的新石器遗址,随后被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分布大体与山东龙山文化范围相同,年代和文化面貌也显系山东龙山文化的前驱:60年代至70年代,又相继在山东滕县北辛庄及江苏淮安县青莲岗发现了早于大文口文化且为大文口文化前驱的北辛(下层)文化,或统称为青莲岗文化;在山东平度县东出石发现了晚于龙山文化的岳石文化。

从而清楚地表明,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自成体系,是一个与黄河中游新石器文化既下血区别,又有互相联系,东西相对的文化区。其分布范围,是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地区为主,南抵准河以北,东环动海湾,北达旅大、辽东等处,其序列为:青莲岗文化(前-前年)一大汶口文化(前4前2年)一山东龙山文化(前2前年)一岳石文化(前前1年)。岳石文化填补了山东龙山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空隙。

值得深入研究的是,在大约公元前0年,即距今0年左右,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突然衰落,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不断向黄河中游呈现统一的趋势,以至黄河中游继仰韶文化发展的是河南龙山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影响所及,播及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上游、长城内外。虽河南龙山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等与山东龙山文化可以互相区分为另一种地区性新石器文化,然而河南与陕西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大体平行发展而又互相渗透,却是一个相当典型的文化汇聚与交融的现象。这种文化汇聚与交融,反映着创造文化的两大氏族部落集团的交往、斗争、融合过程。许多事实表明最早发达于黄河中下游的国家制度、文字制度、青铜文化,其主要来源,应从黄河中下游东西相对两个文化区汇聚交融当中去追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4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