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卷四秦策二1齐助楚攻秦

2024/12/24 来源:不详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之所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谷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王曰:“何也?”

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于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

王曰:“可矣。”

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曲沃:地名。程恩泽《国策地名考》:“秦曲沃在今河南省陕州西南四十里。”陕州即今河南省陕县,曲沃在今陕县曲沃镇。前年(周赧王元年)曲沃属秦(据《史记》中的《六国年表》、《魏世家》),次年,张仪相楚。则楚取曲沃当在此二年间。杨宽《战国史》页注①亦说“齐助攻秦曲沃之役,在张仪出使楚国欺诈楚王之前,当是楚怀王十六年或稍前的事。”与顾观光《战国策编年》说同。然而杨宽又说:“这年……齐国一面会合宋军进攻魏国的酸枣,一面又帮助楚军深入魏国地,一直攻到黄河南边的曲沃,包围驻守在曲沃的秦军。”(第页)从其文上看,“这年”是指前年,恐有误。此策或当在周赧王二年(前年)。高诱云:“曲沃,晋桓叔所封也,在今弘农县东三十五里道北曲沃城是。战国时,秦兼有之,故齐助楚攻秦取之也。”

伐齐:讨伐齐国。实为秦对齐“取曲沃”之报复。姚本:“伐齐,报曲沃也。”

善:友善,亲善。虑:思虑,谋划。奈何:该怎么办。

其:表示意愿的虚词。约车:预备车辆。

并:和,与。币:帛,此指礼物。试,尝试。鲍本:“不自必之辞。”

楚王:楚怀王。弊邑:古代对自己国家的谦称。弊:通“敝”。

说:通“悦”,喜欢,与下文“憎”相对。

大:过,过于,超过。无大大王:莫过于大王。

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就是我最希望做臣子的,也莫过于大王您。齐王:齐威王。罪:得罪。指得罪于秦国。厚:重,大。

事王:听从楚王的号令。事:侍奉,听从。此句连下句是说:这样,敝国国君就不能听从大王的号令,而我也不能做大王的臣下了。

苟:如果,假若。关:齐、楚国交界的关口。绝齐:与齐国绝交。

秦王:秦惠王。

商:今陕西省商县东有故商城。於:今河南省内乡县即故于城。商於:即当年商鞅所封地。指今陕西省商县至河南省内乡县一带地方。《史记·商君列传》“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则“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包括十五邑。

齐必弱:楚、秦联合,齐无援助,故“齐必弱”。役:使唤,役使。

德于秦:“秦欲伐齐”,若楚与齐断交,即助秦伐齐,故“德于秦”。德:施恩。

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以商於之地为己利。“楚与齐绝,为施恩德于秦,私得秦地以为己利也。”高诱如此说。鲍彪云:“秦因楚绝齐,得报曲沃之役,楚之惠也。”

三利:指“弱齐”、“德于秦”、“私商於之地以为利。”

宣:遍,遍布。《史记·楚世家》作“怀王大悦,乃置相玺于张仪,日与置酒,宣言:吾复得吾商於之地。”

不谷:不善。古代人君自称的谦辞。《老子》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地:姚本作“田”,鲍本作“地”,今从鲍本。且上下文都作“地”,“田”字当误。

毕:尽,全部。毕贺:都来道贺。闻见:犹“闻”,两字意同,为同义复词,此古书复词偏意之例。现今吴语犹谓“闻”曰“听见”。

妄:乱,不实。姚本:“妄,犹空也。”妄贺:空贺,白贺。

有:通“友”。有齐:友于齐,与齐国关系友好。

齐先绝:即齐交先绝,《史记·楚世家》即作“齐交先绝”。

孤楚:使楚国孤立。弗为:不成,不能实现。为:成。

责:求,索。且:则。惋:怨恨,恨。

两国:指秦、齐二国。其:表示命令的语气词。

弭:止,停止。弭口:闭口。无:勿。

来:还,返。重:再。反:通“返”。阴合:秘密联合。

因:则,即。不朝:不上朝。詈:骂。

广从六里:即方六里,三十六平方里。广:东西量,为“广”。从:南北量,为“从”。固:本来。以:为。小人:小人物,卑微贫贱之人,此为张仪自称的谦辞。

赂:给。名:大。都:邑,地方。亡:失。指失掉“一名都”。

楚国不尚全乎:楚国不还是完整无损的吗?不尚:尚。不:虚词,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全:完整。乎:姚本作“事”。高诱注:“‘事’一作‘乎’”。横田惟孝本“事”从一作“乎”。此“事”应当改作“乎”。

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大王您现在已经和齐国绝交,而又责备受了秦国的欺骗。责:责备。

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这样,我们促使齐、秦联合,楚国必受大害。国:姚本“曾‘固’作‘国’”。《史记·楚世家》“固”作“国”。鲍彪改“固”为“国”。“固”犹“故”。

韩氏从之:韩宣王也跟着和秦齐两国联合出兵。《韩世家》宣惠王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

杜陵:秦地,故地在今陕西省旬阳县西。此即秦、楚丹阳之战。丹阳,顾观光《七国地理考》据胡三省《资治通鉴注》“丹水之阳”说,谓“在(汉弘农郡)丹水、析两县之间”。杜陵当与其地相近。

过:误,失误。高诱云:“听于张仪之欺六百里地。”吴师道云:“张仪商於之欺,虽竖子犹能知之,以陈轸之智,固不为难也。仪之肆意而无忌者,知怀王之愚,而轸之言必不入也。不然,他日楚之请仪,将惧其甘心焉。而仪请自往,卒不能害。岂非中其所料也哉?”

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秦国的曲沃。后来,秦国想要讨伐齐国,以报复齐国占领曲沃之仇怨,只是因为齐国和楚国互相友善,秦惠王才为这一行动感到忧虑,他对张仪说:“我想讨伐齐国,可是齐、楚两国正处在十分友好的时候,你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

张仪说:“请大王您为我预备好车马和礼物,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张仪便前往南方去见楚怀王,并对楚怀王说:“敝国君王最喜欢的人,莫过于大王您。就是我张仪最希望为臣子的,也莫过于大王您。敝国君王最憎恶的人中,莫过于齐威王;就是我最憎恶的人,也莫过于齐威王。现在,齐威王对敝国君王犯下了大罪,敝国想要去讨伐他,只是贵国与他友好,这样,敝国君王就不能听从大王您的号令,而我也不能做大王的臣下了。大王您如果能关闭和齐国的关口并与齐国断绝往来,我便请求秦王为您献出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这样一来,齐国失去楚国的援助,必然遭到削弱,齐国一旦受到削弱,必定可以受大王您的驱使了。那么,结果便会使大王在北面削弱齐国,在西面可以使秦国得到贵国的恩惠,还可以私下里获得商於地区的利益,则仅此一个计策,便可以使您同时获得三种好处。”

楚怀王听了张仪的话,心中非常高兴,便在朝廷上宣布说:“我得到了秦国的商於地区,方圆共六百里的土地。”

朝廷上的群臣听到后都向楚王表示恭贺,陈轸最后一个去见楚王,唯独不向楚王表示恭贺。楚王问:“我不烦劳一兵一卒,也不曾损伤一个人,却得到了商於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我已经够机智的了。今天各位士大夫都来向我道贺,唯独你不道贺,这是为什么呢?”

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商於这个地方是不可能得到的,而且祸患一定会随之而来,所以不敢盲目道贺。”

楚王问:“这是什么道理?”

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尊重大王您,主要是因为大王您与齐国友善。现在,秦国答应给您的土地还没有到手,而您却先和齐国绝交,这样就会使楚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地位,而秦国又怎么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如果要秦国先交出土地,然后您再与齐国绝交,则秦国的计策便一定不会实现。如果您先和齐国绝交然,后再去向秦国索要土地,则我们必定受张仪的欺骗。如果受了张仪的欺骗,大王您一定会对秦国产生怨恨。这样,您在西边便会产生出秦国对楚国的祸患,北边您又和齐国断绝了关系,那么,秦、齐两国的兵力必将要对楚国产生威胁了。”

楚王不听陈轸的劝说,便对他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就闭嘴,无需多言,只等着我的好事成功吧。”

楚王便派出使者和齐国断交,使者还未回来,他又派人再去谈绝交的事。于是张仪返回秦国,秦国派人出使齐国,从而使齐、秦两国秘密联合起来。

楚国即派出一位将军去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有病不去朝廷。楚怀王说:“张仪以为我不会和齐国绝交吗?”

于是便派勇士去大骂齐王。张仪知道楚国已和齐国绝交,便出来会见楚国的使臣说:“从某处到某处,东西量六里,南北量六里,请贵使臣接受吧。”

楚国的使者说:“我听说是六百里,而不是六里。”

张仪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卑微贫贱的人,那里有六百里地献给贵国呢?”

楚国使者便返回楚国,将此事报告楚怀王,楚怀王大怒,想要出兵讨伐秦国。陈轸问:“我可以说说吗?”

楚王说:“可以。”

陈轸说:“讨伐秦国,并非计策,大王不如趁势送给秦国一个大邑,并与秦国一起去讨伐齐国,这样,我们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却可以从齐国取得补偿。楚国不还是完整无损吗?大王现在已经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却责备秦国对我们的欺骗,这样我们便是促使了齐、秦两国联合,而楚国就一定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楚王乃听不进陈轸所言,于是出兵讨伐秦国。秦国与齐国联合起来,韩国也随之跟从,楚国在杜陵被打得大败。结果,楚国的土地和军民不但被削弱,而且差点被消灭,这些都是由于楚王没有采用陈轸的计策,错误地听信了张仪的花言巧言所致。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按:

本篇记述了楚怀王听信张仪之诈,与齐国绝交,经陈轸多次劝阻而不听,以致辱国失地的故事。

清·林纾《古文辞类纂选评》:“读《国策》文字,往往令人生其机心。盖当时之人,误以狡狯为智,以能眩人之听者为才,侈言诞计,毫无义理。而当时之君主,亦心醉于利,故其说易行。”又:“然其最愚者,实无出楚王之右。且怀王之愚,与惠王等也。张仪之献地六百里,毫无根据之谈,胡不思秦使之来,何以必言弱齐?齐、楚方睦,齐弱,即楚弱也。币重言甘,而秦又非甚败,何为纳土于楚?楚失齐之援,适为秦蚀,而况齐愤楚之无情,同起摈楚,楚安得全!陈轸所言,一一中窍。意浅而言明,读之易晓。熟此文,则于官文书大有益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